英之見:趁早學買商品期貨

英之見:趁早學買商品期貨

港股的悶局發展,有愈來愈悶的趨勢。中移動(941)業績後聲價不同,其他重磅股卻只能原地踏步。當然是維持原判,繼續看好,卻只能得一個等字,早已買定離手,完成部署。
其實要炒,也不是沒有目標,現在仍是業績期,明顯有幾隻熱門股份成為眾矢之的。又有不少股份由冷變熱,吸引資金進駐。不過筆者近來出擊以至評論的對象,都轉移至大股為主,利用衍生工具,回報亦不差。例如在目前的市況中,持有認沽期權短倉,在心理上便有優勢。
筆者提倡出擊渠道要多元化,股票期權以至商品期貨,都是值得出擊的市場。雖然大部份讀者未必有興趣,始終主流要求都是一隻股票推介,附加止蝕位及止賺位,不過仍有一些肯努力的讀者回應。由於身份關係,實在不方便向讀者推介個別公司的服務,但做一些資料蒐集,貨比幾家,不難找到提供服務的公司。如果連這一步也懶得去做,倚賴別人推介,投資路上的成績是可想而知。投資是一件辛苦事,否則何以有回報?太天真、太散漫,是不少初哥所犯的基本錯誤。

小注學習 順勢而行
美元持續下跌,商品價格仍在大牛市,是筆者向來的看法,油價重新逼近高位,根本上毫不出奇。在商品期貨上賺錢,甚有可能會比股市更易。股市是看升,但長遠而言,上升空間不會太大,畢竟早已水漲船高,而且有太多變數,估值上要打折扣,投資股票的最好時機,應該已經過去。未來左穿右插,或者功力非凡找到出類拔萃的好股,仍會有利可圖,不過難度已大大提升。
商品價格反覆向上,可是如何駕馭偶爾出現的調整,將會非常困難,油價上一次是由55美元,跌至接近40美元才重新再升。大牛市之中的波動,是非同小可,而且期貨牽涉孖展,控制注碼是難上加難。
技術要求高,不過筆者依然建議有心的讀者,以判輸來打的態度,撥出小量資金去學習。槓桿效應盡量細,亦盡量在出現調整後才做長倉,不去逆市而行,贏面可以提高。無論如何,初哥一定覺得很難,但投資從來不易,商品期貨,頗有可能日益流行,趁早上車是一定有着數。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