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應有央行風範

金管局應有央行風範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對所謂「變相零首期」按揭(銀行現金回贈)的做法不以為然,遂於近日向金融機構發出「指引」加以規範。這種審慎的態度,原本就是政府所有監察機構所應持有的。但與此同時,為甚麼金管局對「二按」的態度卻那麼寬容,除偏離了監察者的角色之外,甚至還積極參與呢?

黃纊 美國金融財務學博士、特許財務分析員,現職大學教授

今次金管局並沒有對「二按」作出任何不鼓勵或不贊同的做法,相反卻為「二按」護航。金管局屬下的按揭公司,近年來推出九成及九成半按揭保險計劃,只要承押人(mortgagee、通常是銀行)向該公司申請做「二按」、並向該公司為「二按」部份投保就可以了。
按道理,如果「二按」在某次的市場循環周期上變得普及,即標誌着市場呈現熾熱、甚至過熱的現象,政府實在有責任向投資者提出警告,或用加息手段去冷卻,以防止泡沫的出現。因此,金管局除了有監察金融市場的責任之外,還須履行中央銀行的其他職能,例如當發覺市場有不尋常現象時,便應責無旁貸地向大眾投資者發出預警。
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一度忠告股市投資者,要注意當時股市有「非理性亢奮」情況,便是展示中央銀行應有的道德風範。反觀我們的金管局,它只關心銀行在「二按」和「變相零首期」按揭等,所能承擔的風險,而罔顧供樓人士所涉及的樓市「系統風險」。以此觀之,金管局是缺少了這種道德風範。事實上,一般市民或許不全然理解,為「二按」投保,並不是為他們免卻風險這個道理。
另一方面,為「二按」投保是否能為承押人免於風險?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如果認為英國和美國的「十成按揭」推行了多年,而仍「安然無恙」,便認為金管局推出的九成半按揭保險計劃亦該沒問題的話,便大錯特錯了。
首先,英美的「十成按揭」至今仍「安然無恙」,並不表示其中不存在風險。最基本的看法是,英美近年來的樓市有升無跌,故並未遭逢樓市下跌的衝擊;「十成按揭」能否通過考驗,還有待觀察。

其次,美國的供樓人士可以選擇最長三十年的定息按揭息率、即供款可免受息率上升的影響。縱使選擇浮息按揭,英美的供樓人士也可以因算到息率上升的速度(拾級而上),而作出財務預算。反觀本港環境並不一樣,一則供樓人士不能做長期定息按揭(香港缺乏長債市場)、二則難以預見息率的上升速度(當熱錢一旦流出,息率急升的幅度可以是「一步到位」的)。看來,現在本港的低息環境還要持續下去,不大清楚何時會回復到與美息相若的水平。正因如此,港息便有跳升而上的潛在隱憂,按揭供款的息率何獨不然?
若市場出現太多「二按」,實際上也並非健康之兆。雖云「二按」保險可保障承押人(mortgagee)免於受到抵押人(mortgagor)一旦斷供的影響;但承押人面對的風險不止這些。當樓價下跌、斷供個案增多時,市場存有太多「二按」的骨牌效應,會比市場存有較少「二按」時大得多。
還請記着,沒有首期者(95%或100%的抵押人)通常沒有太多儲蓄,如果供樓期間一旦失業,便很容易出現斷供情況。這種市場潛在的風險,便是所謂「系統風險」。你或許會反駁說:「每一間銀行都應該設有風險管理的機制,這個顧慮不成立吧」!但不肯定的是,每一間銀行是否都設有具效用的風險管理機制、而這類機制又是否為銀監處所監察的呢?銀監處又是否有針對「二按」太多的情況,而採取有效的遏抑措施?如果這些層層叠叠的「關卡」,都沒能發揮太多作用,樓市已然存在的「系統風險」,便可能正在增高之中了。
銀行「水浸」,二手樓宇也可按揭幾達百分之百,大大吸引從來未打算過、亦未有足夠首期的人士「上車」,認為此際乃是百年不遇的好時機。如果說,樓市泡沫現在還未形成的話,政府是否有責任去防患於未然?況且,眾所周知,在聯滙制度規管之下,金管局若要用息口作為調節金融市場的工具根本不可能,而金融市場更常常受到熱錢淨流入的影響,金管局當然有需要防止資產泡沫的膨脹,而非像現在般「與狼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