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終於在上周宣布辭去特首一職,令本地的政治氣氛得到明朗化。對於本地的政治問題,我還是關注的,因為如果一個地方的政治氣氛欠佳,這個地方的金融市場是不可能穩健發展,故政治因素是不可不理會的。不過我卻認為,董建華辭職對大市的影響不會太大,市場早前的顧慮,的確是有點過敏。
事實上,我想問一個問題:97年金融風暴,是否董建華1個人引發出來?2000年科網泡沫的爆破,責任又應否由他1個人去負擔?情況就如本港經濟近日並逐步復甦,難道又是特首1個人的功勞嗎?答案當然是「不」。
香港經濟往往都是由外圍經濟所牽動,97年金融風暴便是因泰銖大跌而引發出來。當然,如果真的要批評的話,我們亦只可以怨當時政府沒有理會整體經濟的客觀形勢,僵硬地推出新的樓宇政策,導致經濟加速惡化。但事件歸根究柢,我們都只可以說,1個新嫩的政府,一上台便遇着突如其來的經濟風暴,應變經驗不足,是當中的死穴。
到了2000年的科網泡沫爆破,事件已不再單純是區內的經濟受到影響,就算是美國經濟,亦因為科網泡沫爆破而受到拖累,直至去年才能走出谷底。我不是要為特區政府找辯駁的藉口,我只是想告訴大家,經濟再一次陷入谷底,亦不全是董建華1人的過失,大家應該對董特首公平一點。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掌握能力欠佳,未能將外圍因素所挑起的震盪降至最低,甚至有時弄巧反拙,加大了破壞力,的確是董建華甚至整個特區政府過去7年多的不足之處,但如果我們可以客觀一點去看,整個政府的運作,其實是在進步中。03年沙士一役,又再一次令本港的經濟陷入谷底,當時我曾擔心本地的經濟會從此一沉不起,但最後只花了1年時間,香港經濟便大幅反彈,而且復甦步伐更能持續至今,這明顯是特區政府進步的表現。
當然,如果外圍經濟環境未能配合,沙士後的本地經濟,絕不可能如此快便復甦過來,但我們為何不能從另一角度想想:假如97年的金融風暴沒有出現過,又假如2000年科網泡沫沒有爆破過,或許我們現時會對董建華先生十分尊重亦說未定。
當然,已過去的事件永遠沒法回頭,亦沒法改變,我們所能做的,應該是向前看──把握現時經濟復甦的契機,放下戾氣和爭拗,和衷共濟,才是實幹的做法。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