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上周再度急挫,雖然嚴格而言,歐元最高只觸及1.3456,尚未升破去年年底所締造紀錄高位1.3667,但相距亦只不過2美仙左右,而且一些高息貨幣更迭創新高,如紐元便一再升破74美仙,數度改寫23年新高;澳元力迫80美仙的心理關口,亦是1年新高。
正如筆者再三在此強調,美元過去3年的跌幅雖已不小,但眼前仍是易跌難升的格局,原因是令人憂心的經常帳赤字,不但未因美元滙價下跌而有所改善,更持續惡化;而高達5000億的預算赤字,亦令投資者質疑美國經濟對此可以支撐多久?
不要忘記,當年歐洲各國倡議一體化時,大家共同協商的馬城條約便規定,財赤不可超過GDP3%才符合加入為成員國的資格,如今美國的財赤已達GDP的5%,遠高於歐洲國家所訂的上限危險線,經常帳赤字又高達GDP的6%,美元又如何可以翻身?
美國上周五公布的1月貿赤高達583億美元,乃歷來第2高的赤字,反映美元暫時未具翻身條件。大家不善忘的話,應記得筆者上周在此說過,在美國雙赤末有明顯改善前,美元仍是易跌難升,筆者亦不會調整看淡美元的觀點。
雖然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上周曾表示對龐大的貿赤不感憂慮,所擔憂的反而是難以由市場力量自動調節的預算赤字,但市場對美國經常帳赤字的關注,已成為美元受壓的其中1個原因,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雙赤問題本已令市場質疑美元的前景,而美元弱勢所挑起的另一骨牌效應,便是多國紛紛透露有意減持美元在外滙儲備中的比重,以分散風險,而此舉將無可避免地令美元雪上加霜。繼早前南韓央行洩露風聲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上周亦無意間透露了有改變外滙儲備中比重的必要。同樣地,有關說法迅速被官方否認,但對美元已構成打擊。
筆者認為,央行減持美元乃空穴來風,眼見美元無力扭轉弱勢,手持若大量美元資產,精明投資者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如股神畢菲特便是透過沽空美元來對沖手上的美元資產,而事實亦證明有效──若不是在外滙市場賺取了可觀盈利,巴郡去年的業績便不會只是「輕微」跑輸大市。
不過,有些事情只可以暗中進行,絕不宜宣諸於口。央行減持外滙儲備中的美元,亦符合這個情況──若大家爭相減持,更易引起市場恐慌,美元的跌勢便一發難收,結果會弄巧反拙,所蒙受的損失更加巨大。因此,官方迅速為官員的失言補鑊,是理所當然。
至於我們應否相信眾多央行皆沒有暗中改變美元在外滙儲備中的比重,這是1條IQ題,但我相信聰明的讀者不難找尋到答案。
趙善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