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NBA掀起一片前所未有的收購熱,單由去年至今,已有五支球隊易手或成立(騎士、網隊、太陽、鷹隊及山貓),平均每隊成交價更高達近三億二千萬美元(約二十五億港元)。投資者除了生意佬外,還吸引一班黑人歌星如Jayz、Nelly及Usher也爭相入股,NBA真的會生金蛋嗎?
NBA雖非金礦,但只要能控制開支,無論成績多糟透或市場如何細小,基本上都有賺無蝕,皆因NBA有一套獨一無二的「綜援」制度──附加稅(LuxuryTax)。此制度專門「劫富濟貧」,一旦球員整體的薪酬和福利開支,超出聯盟每季的營運總收益約百分之五十五(過去兩季都超過),聯盟將向開支超越薪金上限的球隊,徵收百之百的附加稅,然後將稅款分配給沒有超支的球隊。
過去兩季,NBA從那些「使大咗」的球隊身上,抽取共高達六億八千萬美元(約五十三億港元)附加稅,分配予各支低開支的球隊,令他們盈利大升。例如去季四支軍費最低的球會:爵士、快艇、金塊及公鹿,平均卻錄得近二千萬美元盈利。相反,四支「最大使」球隊:小馬、紐約人、拓荒者及木狼,因要付巨額的附加稅,平均虧損達三千萬美元。
附加稅令那些積極擴軍爭標的班主大叫不公平;如小馬班主古賓過去兩季就蝕了逾五千萬美元(約三億九千萬港元)。反觀欠缺進取的球隊卻有錢賺,如出名孤寒的快艇班主史杜寧過去兩季就進帳近四千萬美元。
爭標未必要花大錢,如馬刺就能蒹顧奪標與賺錢,班主荷治的成功之道是:「成功不在於財富多少,在於你如何運用它。」可是紐約人和拓荒者始終弄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深籃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