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br>監管機構應具企業管治精神

傳訊四圍炳:
監管機構應具企業管治精神

執筆之日,香港特區政府管治班子仍然是一個亂攤子,要走的仍然未走(見報日應該走了),但四周的人和傳媒已經當佢冇到,人人茶餘飯後都在玩「估領袖」遊戲;當領袖人選形勢底定後,大家可能會玩「估局長」。香港無端端出現了兩星期的政治真空期,甚至新的財政預算案也無人理會,也可算是具有香港特色的一國兩制「優越性」。

應該強化監管功能
政治人物變動造成的震盪,乃開放文明社會的必經之道,只是香港仍然以一種不文明的人治方式進行。不過,若不計政府最高決策當局,作為實務形式的監管機構或半官方組織,時時刻刻要保持着與市場接軌,日常工作關係着不少團體的利益平衡,這些機構在制度上應該減少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同時在受到公眾的監察之下,仍然保持獨立和高水平的行政效率。擁有上述的條件,才是企業管治的終極追尋。
近期,證監會進行改革,建議行政總裁與主席分家,希望藉此加強監察和制衡的作用,減少金融監管失誤的機會。英國方面,老牌國營電視頻道BBC也在制度上進行改革,由董事會制度改由信託公司和執行委員會制度,用意也是強化監督和管理營運的功能。港英兩地改革的出發點也源出一轍,關鍵是:「強化企業管治」。

保持開放高透明度
筆者上述的想法,始於政府宣布改革香港電訊業和廣播業的監管機制,作了合併電訊管理局和廣播事務管理局的建議。就此,電訊管理局一眾高層曾走訪英美等國參考經驗,而曾前往英國考察的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馮華健在周前更向記者說:「……認為該局的中立、專業及非政治的定位,值得香港參考……」
兩個監管機構的合併,根本問題不應該只是節流、架構重整或者是甚麼「迎接數碼匯聚的挑戰」那樣簡單,關鍵仍然在於:「強化企業管治」。如何做到馮華健所指的「中立、專業及非政治」,減少受到政治環境和社會上各利益團體的影響,卻保持着開放和高透明度的企業管治,應該是諮詢文件中最重要的課題。筆者靜候文件出籠,亦語寄有關官員應放下政府樣樣事情話事、行政必須主導的官僚頑習,讓業界、消費者和一般市民也能夠分享到電訊和廣播業監管架構改革所帶來的益處。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