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欠大學學位「心裏有刺」<br>自卑變發奮動力

曾因欠大學學位「心裏有刺」
自卑變發奮動力

【本報訊】出身寒微的曾蔭權從小已渴求利用知識改變命運,但家境清貧,迫使他在大學門前止步,加深他的自卑感。不過,在香港華仁書院念中學的七年,曾蔭權早嘗盡考試「肥佬」而遭冷落、羞辱的滋味,這反令自卑的他養成一股受挫折後更勇往直前的決心,慢慢孕育出一個「唔衰得」、「脾氣大」,但總能不屈不撓克服逆境的曾蔭權。 記者:雷子樂

曾蔭權念小學時有一段「孟母三遷」的故事。五○年,六歲的他在慈幼小學念一年級,翌年轉到育才小學升小二,其後再轉校,最後在聖貞德英文小學完成學業。小四開始,曾蔭權爸爸曾雲要求他與弟弟曾蔭培(警務處前處長)每周寫一篇文章記錄學習情況,為兩人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

遇挫折激發潛能
五七年,曾蔭權透過小學會考成功升讀名校香港華仁書院。這是他首次憑知識改變命運,華仁七年,對他一生有深遠影響,多年來更一直以「華仁仔」為榮。中三時曾蔭權念乙班,大考時中文作文不及格,中四被編入學生成績最差的丁班。他曾憶述:「當時我好嬲,於是我發奮,中五入番甲班」。曾蔭權「唔衰得」的性格,或許是在這時孕育。
香港華仁校長譚兆炳接受訪問時說:「佢成績同各方面嘅表現唔係好突出,但一有挫折,就會激發佢嘅決心同潛能,佢要做一件事,絕對有才能做到。」
曾蔭權脾氣大,與他人意見不合就動輒拍枱、擲毛巾,早已是公開秘密。這種剛烈性格,或是受到他最尊敬的英文科老師穆嘉田神父(FatherRichardMcCarthy)所「薰陶」。這位神父曾在課堂上朗讀曾蔭權的英文作文,狠斥他文法錯漏,再將他的作文簿擲在地上,吐口水羞辱。經此一「辱」,令曾蔭權日後寫作變得更嚴謹。
曾蔭權六二年參加中學會考,雖能在原校升讀預科,但中國文學及歷史科「肥佬」,學業上再次受挫令他再度發奮,兩年後的高級程度會考,他在中文科取得「優」。他曾自嘲「我當年要教夜學去交學費,或者可以賴吓。」事實上,由於家境清貧,他預科畢業後,雖得到香港大學建築系取錄,但身為家中長子,被迫輟學打工養家。

獲哈佛9優成績
欠一個大學學位,一直令曾蔭權耿耿於懷,他曾不諱言為官之初,身邊同事多戴過「四方帽」令他自卑:「我心裏總有條刺,擔心(沒學位)會影響前途。」但機會終於在八一年降臨,他獲政府保送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行政碩士學位課程,「咁大年紀(當時三十七歲)先讀書,頭半年壓力好大」,結果他一鳴驚人,在一年內取得九科優。
他曾憶述一段哈佛的思鄉日子,有天早上三時起床,對妻子說很掛念香港的雲吞麵,即使一百美元一碗也願意買。「再想深一層,我發覺我最記掛的其實是香港,香港的氣味、人,以至是污染,我都很掛念。」今日一句「飲香港水、流香港血」,或許正是他當年放洋留學時代的心迹。

曾蔭權在香港華仁書院七年的日子裏,早嘗盡考試「肥佬」遭冷落的滋味。

香港華仁學弟期望
勿推23條(中五黃同學):「我希望曾蔭權上場後唔好咁急再推《基本法》23條。」

多做實事
中五麥同學:「曾蔭權做準特首都冇乜特別,希望做多啲實事。」

覺得驕傲
中五譚同學:「我都覺得驕傲,我希望佢可以搞好香港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