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前文《澳門回歸書畫展》一文中,批評作者以「五千文明」對「九州生氣」曾提過《對類引端》和《對料集成》兩書。
《對類引端》和《對料集成》兩書都是香港五十年代流行的教學童撰寫對聯的工具書。筆者於一九四七年也是從「北方話區域」的煙台間關來港,進了家校舍簡陋,學費卻是每月二十四元的私立小學。當時的官立小學才不過每月收費五元,簡直不成比例。這間小學名叫「少周學校」,校長廖志灃先生畢業於某英文名校,國學造詣甚深。當時他便是以《對類引端》和《對料集成》兩書教學生作對子,不到一個月,我們便知道粵語的聲跟普通話完全不同,普通話只有陰、陽、上、去四聲,粵語卻有九個聲調,平、上、去、入四聲各分陰陽便有八個聲調,而入聲卻分了上入、中入和下入三個調,像「鞭」字的入聲字便有:上入「必」、中入「鱉」、和下入的「別」,因此便有九個聲調了。
《對類引端》的作者不知誰何,書前有一篇<對聯略述>代替了序言。這篇<略述>開頭便指出了:「對對者,整對出比之字與意也。」出比就是出句,對句也叫對比。接着<略述>便指出作對聯有三大忌:一是「不對」,二是「對開」,三是「合掌」。所謂「不對」,是指「出比是虛字,對比以實字對之」,或者「出比是實字,對比以虛字對之」,講究的是用字的虛實,在《引端》書中許多平仄相對的虛、實字為例,我們以書中所舉的「蜆殼」字為例看看:
仄聲:遠近 燥溼 損益 出入 去就 多寡 大小
平聲:高低 橫斜 高卑 低昂 歡悲 顯微 公私
再看「生字連用」一類的虛、實字:
仄聲:婉轉 爛熳 料峭 遷徙 輾轉 哽咽 約略
平聲:踟躕 翩翻 蕭疎 別離 逍遙 流連 分明
第二忌「對開」的毛病是指「出比是天文字,對比以衣服器皿字對之」,或是「出比是衣服器皿字,對比以地理字對之」;《引端》書中分了<天文>、<時令>、<地理>、
<宮室>、<器皿>等二十餘類,頗覺蕪雜。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