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老外,會唱甚麼中國歌曲,大概十有八九會哼出《好一朵茉莉花》。這也難怪,近年來,《好一朵茉莉花》唱遍全國,演遍世界,哪一次重要活動、哪一個隆重場合都有它的花影芳香:香港、澳門回歸儀式上中方演奏的兩首樂曲中有它;APEC上海會議的演出中有它;去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表演中也有它;在海外的「為中國喝彩」專場演出中也少不了它。這首本來只是江蘇儀征一帶的民間小調,現在儼然成了最有代表性的中國民歌。
中國的民歌那麼豐富,為甚麼偏偏是這朵「茉莉花」開得那麼香、香得那麼遠?是不是因為哪個國家領導人特別鍾愛,不敢肯定。
最近復旦大學歷史教授葛劍雄先生說,《好一朵茉莉花》所代表的是中國近代江淮地區的通俗音樂,對中國悠久的歷史、遼闊的疆域、眾多的民族和豐富多彩的文化來說,只是滄海一粟。「以歷史而言,古琴曲譜、敦煌散曲、昆曲、傳世古曲中有不少典雅、恢宏、雋永的曲調。以藝術形式而言,在歌曲樂曲之外,還有那麼多的地方戲劇和曲藝。以民族而言,漢族以外的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都有富有特色的音樂,像在香港回歸儀式上演奏的《北京喜訊到苗寨》,以其激越熱情的格調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地方而言,中國各省區、各種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下形成的地方音樂如百花齊放,爭奇鬥豔,根本無法以偏概全。江南的輕柔,陝北的高亢,嶺南的富麗,塞北的粗獷,都能發揮出無窮的魅力,都是中國音樂、中國文化的一分子。」
葛教授說,他並不是對《好一朵茉莉花》有偏見,而是強調,中國不止一朵「茉莉花」。他對不分場合、不問物件、不看效果地演唱這首歌不以為然,譬如,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的演出中,配上《好一朵茉莉花》的曲調,並佔那麼長時間,是一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