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過一本剛到書局的翻譯書叫《不過是具屍體!》,如果參觀過「人體奧妙」展之後仍覺得死亡不可怕的朋友,這本書便是你們的下一個選擇。
女作者瑪莉.羅曲在書裏提出,既然死亡已成定局,便該擺脫對死者生前的情感,客觀觀察一下屍體,也許能找出可用或可愛之處。一般人皆認為屍體是殮葬、醫院、法醫鑑證的事,活人越少接觸越好,但羅曲探討了不少發生在屍體上的趣事,讓讀者知道死亡並不是一成不變。
書中有很多有趣的資料和文獻轉述,例如一顆人頭的大小和重量大概和一隻烤雞相同(卻不知是用甚麼人和甚麼雞來作比較);外科醫術剛起步時的歐洲,解剖室像菜市場、屠房,而市醫院中無人認領的窮人屍體,常常被醫學院拿來作醫學生解剖練習的原材料。作者連中國的《本草綱目》都引用到,指出李時珍曾引述阿拉伯有種叫「蜜漬人肉」可以入藥,用來治療肢體創傷,口服小量即可止痛。順便一提,解剖學並非歐洲專美的。中國除了有世界第一本法醫專書《洗冤集錄》外,還有世界第一本解剖學書籍名為《歐希範五臟圖》(1041-1048),是宋仁宗慶曆年間,繪工宋景與吳簡根據一批以歐希範為首的綠林叛黨被處死後的屍體以工筆繪畫而成。比達文西所繪的人體解剖圖早了四百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