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與柑橘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蘋果與柑橘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中國學生大學畢業後到歐美國家留學,跟同學閒聊時,早晚會碰到這類問題:「中國有沒有史詩?像荷馬Iliad那種史詩?」你想了想,有點難為情的說沒有。洋同學聽說,不以為怪,繼續呷他的啤酒。不一會,好像恍然大悟的說:「對了,好像ArthurWaley說過,中國詩儘管多彩多姿,就是沒產生過愛情詩。你們怎麼搞的啊,郎心如鐵?」
這位洋同學的問題,出於好奇,並無惡意。但動機儘管純正,腔調卻是歐陽楨(EugeneEoyang)教授在MacintoshApplesandMandarinOranges一文所說的ethnotopicculture心態的自然流露。以上虛擬出來的那位洋同學,族裔不一定是西洋,但議論文學的標準絕對是以西方為本位的。
Ethnotopicculture當然可以來個乾坤大轉移,反問道:「我們有老子、莊子、杜甫、對聯、書法,你們有麼?」這種中西文化互比高下的遊戲,識者不為,因為「我有你沒有」的口吻,聽來活像阿Q跟王鬍捉蝨子時互比家當。如果真的要較量,中國文學也不會丟人。試想所謂「西方文學」,其實是「八國聯軍」組成。你數數看:希(臘)、英、美、法、德、意、俄、西(班牙)。如果把易卜生的挪威和安徒生的丹麥也加上去,那麼西方文學就是十國加起來的百萬雄師。英國人、美國人在任何場合都可以把希羅文明認作自己傳統的一部份。中國人呢,在這方面倒是舉目無親。除了佛家思想採自天笠,其他都靠自力更生,能有今天的成績,是很不錯的了。
歐陽楨用蘋果與柑橘命題,用意非常明顯。兩種水果,品種不同,各有特色,實無優劣之分。拿亞里士多德理論去衡量《竇娥冤》,也許不合西方悲劇標準,但天哪,此劇本來就是柑橘。既是柑橘,何必以蘋果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