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故人疏 - 陶傑

多病故人疏 - 陶傑

董建華先生下台,說是「健康理由」:「一天工作十六小時,醫生說這樣下去不行了」,「要吃止痛藥才頂得住站着宣讀施政報告」。老人家不厭其煩地解說「病情」,可憐之處,是越描劃得詳細,香港人越不相信這是實情。
董先生當初上台,說過要以「儒家思想」來治港。到底怎樣的「儒家」法,後來不了了之。董特首辭職的理由,用一大堆文字來形容他的「病情」,這種手法倒是有點儒家—一個家長帶病辛勤工作,為了拉扯一頭家,就像粵語長片裏飾演窮作家的張活游,天天伏案寫作,孩子沒大沒小地在房間外胡鬧,為了柴米油鹽的百樣開支,他咯出一口血,印在白手娟上,印出了一點黑白的深紅。
董先生做到身患重疾,太符合「鞠躬盡瘁」這句成語的感覺了。唐朝詩人孟浩然的一首詩,很配襯董老人家此刻的心境吧:「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不才,所以北京厭倦他了;「多病」,挺董的人也離棄他了。活脫脫是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儒家文人的心情。孟浩然是王維的好朋友,到長安去考試,以為可以一展才學抱負,報效國家,哪知考試落第。王維說:你那麼高的學問,不如我帶你見皇帝吧,於是就安排玄宗接見了孟浩然。唐玄宗問他為甚麼考不上,孟浩然就即席吟了這首詩。
可惜唐玄宗還是不很Impressed,沒有網開一面,說:你只不過是考試落第,一腔怨憤罷了。孟浩然發了一回牢騷,還是扭轉不了命運。
對於做官、求功名,中國人喜歡把老病這種生理自然現象夾纏在一起做文章。「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明明是制度不合理,失去皇帝的歡心和賞識,稱老怨病,顧影自憐,是中國儒家官場的一大濫觴。
董建華說,由於腿痛,不想站着宣讀施政報告,想坐在椅子上念。但他的同事說:這樣對形象不好。
真是屁話。美國總統羅斯福,半生癱瘓,在美國國會一直坐在輪椅上演說,站不起來,卻領導戰勝了納粹。中國的毛澤東召開第九次黨大會,看看紀錄片,都是坐在主席台上作報告的。董先生用一個拙劣的謊言結束了他的管治,格外令人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