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上海坐計程車,車程很短,但實在太冷了,不願走。告訴司機:「外灘中國銀行。」現代青年,未經滄桑,反問:「外灘哪間是中國銀行?」我說:「老中銀。」他疑惑:「老建築太多,分不清,外灘又不能停車,我繞個圈,你給我指路。」一時間還以為自己上了一部通往不知何方的魔幻汽車,而那司機不是這時代的人。在上海,竟不知道外灘老中銀?還理直氣壯地要一個外來者帶路?說是故意的,又不像,真繞了路一間一間的認。那麼,就是他對這個城市「沒有心」了。及後,我也遇上好些這樣「沒有心」的人。
便利店門口站着個人肉錄音機:「歡迎光臨,下次再來……」問:「《上海壹周》有嗎?」她看也不看便答:「沒有。」我不忿,自己在架上再找:「這不是嗎?」「哦?原來有!」
在書店買書,想多買一本送人,請服務員在電腦一查,她按幾下:「沒這書。」我拎出來:「剛買了一本。」「賣完了。」「其他分店呢?應有聯繫,我可以過去。」「查不到。電腦壞了。」
今時今日,這種服務態度,好有歷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