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制下三官員落台

問責制下三官員落台

【本報訊】董建華成功連任第二屆特首後,推出高官問責制,希望改善施政及挽救民望,也讓他有更大空間組織管治班底。問責制○二年推行至今兩年多,先後有三名問責官員因為政策失誤下台,令問責制毀譽參半。

未幫助董改善施政
高官問責制推出時首個焦點是問責官員的薪金,十一個政策局局長的月薪達到三十一萬多元,任職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月薪更由二十二萬躍升至三十四萬元。
當時不少學者認為,若以高官問責制作為憲制改革起步,值得支持,但成效有待觀察。市民則普遍認為問責官員薪酬過高,其後更出現問責官員與公務員的磨合問題。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保安局前局長葉劉淑儀(圖)及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前局長楊永強,分別因偷步買車、23條立法惹公憤及沙士抗疫失誤下台。
○三年七月問責制實施一周年,有高官在集思會上抱怨指,問責官員得不到公務員的支持,推行政策時寸步難行。董建華會上承認不足之處,同意有需要檢討問責制。
公務員工會聯合會主席梁籌庭表示,在問責制下市民可把不稱職官員「拉下馬」。然而,問責官員明顯未能改善董建華的施政,無法成功向外界推銷政策,也拖低董建華民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