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一九九七年擔任特首之前,跟江澤民並沒有特殊關係,外界一直奇怪,為甚麼江澤民會看上董建華,讓董作為他在香港的政治代理人呢?最新出版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提供了部份答案。這本書雖由美國人撰寫,但據說是中共當局組織策劃的,否則作者不可能訪問汪道涵(江的政治恩師、上海前市長)、曾培炎(現任副總理)、江澤慧(江的妹妹)等與江澤民關係密切的人。此書多多少少可視作江的自傳。
首先,江看中董建華,是因為董的上海背景。從《江澤民傳》可見,江澤民對上海很有感情,甚至比對他的家鄉揚州還要深厚。江澤民十九歲到上海求學,開展他一生的事業,往後安家在此,兩個兒子也在上海出生,夫人王冶坪說上海話比普通話還流利。更重要的是,江澤民的「權力基地」也在上海,他主政上海五年,儲備大量的政治親信,到他權傾北京時,上海的幹部多「水鬼升城隍」,即使僅是局級幹部也可坐「直升機」,獲突擊提拔為黨國領導人,因而被稱為「上海幫」。當時有個政治笑話:中南海吃的是上海菜,政治局常委開會,大家都說上海話,讓李鵬敢怒不敢言。
因此,董建華的「上海人」背景,相信就是他登上首任特首的關鍵。九六年前,新華社香港分社(中聯辦的前身)支持楊鐵樑出馬競逐特首,港澳辦則看中董建華,結果由江澤民「一握定音」。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六日,香港特區籌委會在北京成立,並獲得江澤民接見。江澤民在一百五十多個籌委中,特別找到董建華與他握手,以此表明他支持的對象。「江握手」自此成為董建華獲「欽點」的代名詞,董從此被視為「江派」人馬。
江澤民看中董建華的第二個理由,相信與他的商人背景有關。江澤民有很深的資本家情結,這跟他的成長背景密不可分。《江澤民傳》說,江的祖父江石溪是「一個生意有成的商人」(江否認祖父是資本家),江澤民在二十五歲時(一九五一年)出任當時上海最大食品公司之一的益民食品廠廠長,「成為上海工業界的精英之一……,同時,他也懂得市場的重要性,並尋求通過富有創意的廣告擴大『益民』的市場份額。」
顯然,江澤民對資本家有天然的親切感,跟他們有很多共同語言,至少不會抗拒跟他們接觸。因此,江澤民主政北京時,香港的富商巨賈在北京很吃得開,受到很高的禮遇,本港很多富豪與江稔熟。而且,資本家入黨這麼棘手的問題,也在江的全力護航下,得以納入黨章,大大提高了內地資本家的政治地位。當時若非江澤民,這種超前、前瞻性的做法,是不可能一夜間成功的。董建華父親董浩雲是「船王」,曾在國際商場叱咤風雲,又是「阿拉上海人」,江怎會不愛屋及烏呢?
第三,江澤民很念舊,且任人唯親。《江澤民傳》羅列了很多江澤民很念舊的事例:到美國訪問會專程探望九十多歲的大學老師顧毓琇;老同學病了,安排他到上海治療;同事突然去世,遺下的妻女江都會代為照顧…。總之,江澤民很有人情味,很少咎責親信。因此,即使董建華把香港弄得一團糟,江澤民還是對他信任有加,無論如何都全力挺董,甚至不惜為了挺董建華而大失儀態。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江澤民在中南海接見董建華。香港女記者張寶華追問中央支持董建華連任會否被人視作「欽點」,江勃然大怒,以提高八度的聲調指摘記者「tooyoung(太年輕)」、需要提高知識水平,「toosimple,sometimesnaive(太簡單,有時幼稚)」。
或許,還有很多原因讓江澤民看中董建華,但都已不重要。董建華已經決定以他的忠誠來報答江的知遇之恩,既然當年是江「欽點」自己擔任特首,現在江澤民全退了,與江共同進退來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不就是董最理想的出路嗎?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