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王父親董浩雲建航運王國

船王父親董浩雲建航運王國

【本報訊】董建華來自一個與海有關的世家,父親是船王董浩雲。「本人自幼即對海洋發生興趣,以船為第二生命。」這段摘自董浩雲一篇文章中的短短二十字,足以概括董浩雲的一生。董浩雲在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在上海出生,成長於大家庭;他原名「兆榮」,意指「榮華的徵兆」,後來自己改名為「浩雲」,取其「浩浩的雲濤」的意思。
少年董浩雲在上海讀中學,中途輟學跟隨父親董瑞昌從事五金生意。輟學後,董浩雲並沒有放棄學習,反而更用功自修,因天資穎悟,中英書籍過目不忘。雖然未受過完整的正統教育,但精通英、法、日三國文字,為日後統領縱橫七海的船運王國打好基礎。

創辦中國航運公司
董浩雲十七歲考入金城銀行,獲派在集團內的天津航運公司中服務,時為二八年。由於才幹出眾,不久獲華北航運界推舉為天津航運業公會副會長。及後他感到「支離破碎」的中國航運業,不足與外國航商抗衡,在得到當時的交通部支持下,四○年成立民營的中國航運信託公司,掛上英國及巴拿馬旗幟,航行中國沿海和遠東口岸。
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已在航運界累積了豐富經驗的董浩雲,看準當時因世界大戰而造成的全球貨船荒商機,四六年創辦中國航運公司,組成船隊,踏出了成為航運巨擘的第一步。大陸四九年易主後,董浩雲將基地遷往香港,成立金山輪船國際有限公司。
隨着香港、台灣、日本及東南地區的經濟於五、六十年代蓬勃發展,進出口貿易大增,董浩雲的海上王國同步急速擴張,船隊由只擁有噸位一點四萬噸的普通貨船,到擁有五十六點三萬噸的「海上巨人號」油輪。六十年代末,董氏更帶領香港航運業進入貨櫃運輸時代,六九年成立東方海外,並在七三年上市。
八十年代初,董浩雲已躋身世界七大船王之列,打進了這個從來只有外國人名字的排名榜,當時他的航運王國共擁有約一百五十艘貨輪,總載重噸位超過一千一百萬噸。董浩雲除了將一生貢獻航運業,亦不忘推動教育,曾將旗下油輪「伊利莎伯皇后」號改裝為海上學府,不過,於七二年離奇焚毀而沉沒。

心臟病發終年71歲
經歷過多次航運業的起跌,董浩雲於八○年退休,將工作交給他的兩名兒子、董建華及董建成。八二年四月十五日,董浩雲到機場迎接摩納哥王子雷尼爾及王妃後,回到家中心臟病發,即時送往養和醫院急救,但回天乏術,一代航運大亨終年七十一歲。董浩雲於同月十七日出殯,扶柩名單包括摩納哥王子、當時的布政司夏鼎基、財政司彭勵治、怡和主席紐璧堅、滙豐主席沈弼、恒生董事長何善衡、電視廣播主席邵逸夫,及南豐集團主席陳廷驊等。已故台灣總統蔣經國也親書輓聯弔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