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三月,香港政壇似乎風雲變色──特首董建華獲委任為政協委員(因為他領導有方?有創見?經驗豐富?為香港貢獻良多?以上皆非!)他更可能出任政協副主席──政協是全國最高諮詢架構,但到底有甚麼人真的會向董先生請教?這有甚麼含意?表現差勁(這點幾乎各界一致認同),民望屢創新低,反而獲得提拔?難道這就是良好的制度嗎?在「一國兩制」下,這次任命是否意味他將在國家領導層大展身手,為中國大陸如何抑制經濟過熱的難題,提供香港寶貴(慘痛)的經驗?「提拔」董先生,事前有諮詢香港市民嗎?
帝理邁(MarkDaly) 執業人權律師、「《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
然後是平地一聲雷。除個別報章率先披露之外,其餘大部份媒體都在三月二日不約而同引述「北京消息人士」,指董建華將提早離任。接下來一星期,社會充斥着流言蜚語、揣測報道、以及一連串揭示現行政治制度缺陷的探討。執筆時這些問題仍未有答案,縱使很快會有答案,這星期的連串事件也頗為發人深省。只可惜,香港的聲譽再次蒙上污點。
三月三日,「我們的」領袖仍然慣常地向香港市民說句「早晨」,而不回應其炒得熾熱的辭職傳聞。然而何鴻燊等等「大人物」,顯然已知道一些他們不會公開談論的消息。那些大商家預早得悉董先生即將辭職,香港市民也許已見怪不怪。資深大律師馮華健更坦白地說,也許北京仍未作最終決定,「選擇包括讓特首淡出政治圈或乾脆辭職」。馮華健似乎沒有考慮這番話是否合適。究竟董先生不是我們的領袖嗎?他從來沒有詢問我希望他淡出或辭職。我正等着他問這個問題。
香港的命運似乎掌握在一批神秘的「消息人士」手上。他們竊竊私語,在幕後指手劃腳。對香港市民來說,這些人比那些欽點的選舉委員會委員,面目更加模糊,更難以參透。這類事件我們雖然司空見慣,但似乎證明了我們的政治制度只是一場鬧劇。
究竟發生了甚麼事?作為市民的耳目,香港媒體不斷透過自身的「關係」,到處打聽或乞討消息。立法會議員也被蒙在鼓裏,或者這正代表了他們在這個畸形的政治制度中,地位僅屬次要。就連議員也在立法會走廊談論這件事,只能透過董先生、曾司長和唐司長的面部表情解讀玄機。從他們的服飾、領帶及步履,希望可以找到蛛絲馬迹。即使是董先生的內閣成員,也到處打聽其領袖的去向。
董先生不是理應代表香港市民嗎?但他只是前赴北京,並沒有向市民交代內情。這點很重要──我們像螞蟻一樣(會變成紅火蟻嗎?),是次等的生物,在政治方程式中毫無地位。董先生只須要跟那些「重要人物」商議他的去留問題。
接下來,董先生在三月五日跟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而社會精英則在酒會和茶餘飯後,討論怎樣扭曲《基本法》。胡錦濤讚揚董建華的表現,引起更多人揣測:那是讓董先生下台的訊號。與此同時,香港市民仍然被遺忘一角。
三月七日,又是來自「消息人士」的說法:未得中央政府的確認,董建華就連辭職也不成。然後是更多的問題及更多不明朗因素。特首辭職,行政會議要不要總辭?五年可以縮短為兩年嗎?程序必須何時完成?人大會不會再一次「釋法」以求一錘定音?毫無疑問,各方面的專家都會站出來,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與此同時,香港市民仍然毫無地位。
然後是更多的耳語、流言、密謀、計策和問題。將來的歷史可能記述,董建華是個連辭職也弄得一團糟的領袖。這齣鬧劇最清楚顯示的,是香港政局徹頭徹尾的不誠實、黑箱作業,以及香港市民在其中毫無地位可言。
難道我們真的要變作紅火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