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董建華任內在教育方面的撥款,符合他「絕不手軟」的承諾,在財赤時仍有加無減,成為教育界公認的德政。但在「放水」的同時,不滿教育制度的聲音愈來愈大,由幼稚園生至大學生,家長至校長,還有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都走了出來請願抗議。
董任內影響最深遠的教育政策,非中學母語教學政策莫屬。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潘玉琼指出,董政府推行的母語教學政策,扭曲了當年只要求中學按已選定教學語言授課的原意。教協會長張文光形容,母語教學政策反令到中文中學受到歧視。
教改的核心是要令學生「愉快學習」,不過潘玉琼認為目標未能達到,因為董定下的母語教學政策,造成英中少、中中多局面,不少家長不停「操練」子女,希望他們能升讀英中。
由○○年的取消小學學能測驗開始,連串的教改一浪接一浪,教師語文基準試、校本條例至縮班殺校,教育界請願及抗議也不停。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講師葉建源認為,教改的成效不顯著,是因董推行過急,「喺太短時間內想做太多嘅嘢。」教育政策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認為,董不明白教育應細水長流,反而採取大動作的改革及偏向工商界,致怨聲載道。
董任內被認定的教育德政是堅持投資教育,雖然期內大學連遭削款,但整體教育撥款不減反加,在九六?九七年度,教育撥款約三百九十億元,至本年增至五百九十五億元,增長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