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五累「好多人至今未翻身」

八萬五累「好多人至今未翻身」

【本報訊】董建華九七年剛上任時雄心勃勃。他的首份施政報告企圖為港人置業帶來「喜訊」,公布每年建屋量不少於八萬五的承諾,結果令市民對樓市信心崩潰,樓價在接下來的兩年急挫逾六成,「八萬五」從此成為港人的夢魘。有測量師指出,不少市民至今仍承受「八萬五」之苦,背負無法擺脫的負資產枷鎖。

內部暗中放棄政策
董建華欲打響頭炮的治港鴻圖由「八萬五」開始,當年他承諾全港七成家庭會在十年內置業。豈料翌年即遇上亞洲金融風暴,董建華在九八年第二份施政報告,隨即一反「八萬五」精神,宣布停建居屋、夾心階層住屋,減少房屋供應以挽救樓市。
當年港府內部早已暗暗放棄「八萬五」建屋政策,卻一直沒有向市民表明。
直至○○年,董建華選擇性地向個別傳媒透露,他從九八年起便再沒有說過「八萬五」這個字眼,所以該建屋目標早已不存在。他的言論即時引起社會嘩然。
過去七年,港府多番出招干預樓市,九八及九九年停止賣地、○二年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推出「孫九招」救市、又表明不再興建及出售居屋,連串政策都未能成功「托市」。直到近期經濟好轉,樓市才有少許復甦迹象。

影響最深遠壞政策
身為測量師的威格斯資產評估顧問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東岳認為,「八萬五」是董建華執政七年以來影響港人最深遠的壞政策,「好多人到今日重未翻身」。他說,「八萬五」從來只是口號,未曾落實,但口號卻代表「超額供應」,摧毀市民對樓市的信心。有樓人士資產大貶值,中產家庭花畢生積蓄買來的住宅單位變成負資產,令社會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