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過去七年,失業問題一直困擾港人。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不少公司倒閉、機構裁員,令本港失業率屢創高峯,○三年四月至六月更高達百分之八點六,三十多萬人「冇工開」。○二年起董政府推出多項青少年及中年就業計劃,學者認為計劃可起紓緩作用,但嫌力度不足。
社會輿論普遍認為,高企的失業率來自急速下滑的經濟,並無將失業問題完全歸咎於董建華的施政。為免嚴重的失業問題引發社會事端,董建華先後推出多項就業計劃,包括○二年起,開設對象為十五至十九歲離校青少年的展翅計劃、推出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為中年失業者設立的中年就業計劃、及在○四年推行青年自僱支援計劃。
不過,董建華曾表示,本港出現人力錯配問題,結構性失業短期內未必能獲得解決。隨着本港經濟○四年開始轉好,失業率由○三年的高峯期持續下跌,今年一月,失業率已回落至百分之六點四。
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表示,董建華推出一系列就業措施,雖然只屬「治標不治本」,但最少紓緩了社會的失業問題。況且,人力錯配、部份勞動人口的技術水平未能配合本港經濟轉型,問題由來已久,「很難全部入董生數」。
但他認為,董建華解決問題不力,「至少喺輸入專才方面,政策太過保守,完全吸引唔到內地嘅專才嚟香港工作」。據雷鼎鳴推算,本港目前需要額外七十五萬名專業人士,才能配合本港社會的發展;由於本地大學培訓不到這麼大數量的人才,因此必須利用更優惠的政策,吸引海外及國內的專才來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