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要保護海洋生物,不止是坐遊艇賞海豚或看海獅表演,更是艱苦的磨練。香港大學六名學生今年二月冒着染上瘧疾及登革熱的風險,到柬埔寨親身參與海洋生物的保育工作,在惡劣的衞生環境中,每天在烈日下工作八小時,但他們異口同聲表示,這次體驗令他們更有決心投身保育工作。
海洋公園鯨豚保護基金今年首次與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合作,推行「海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提供五萬元資助,讓六名港大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學系學生到柬埔寨參與海洋哺乳類動物的保育工作。
「最唔開心係見到啲細路仔攞住啲(海洋動物)屍體、皮膚嚟玩,喺度笑呀、無感覺咁,教育佢哋係真係好重要。」司徒穎宜是四名參與海洋哺乳類動物擱淺研究的學生之一,四人在當地舉辦工作坊,向村民及漁民灌輸拯救擱淺動物及檢查動物屍骸的知識,並抽取動物屍體的樣本作基因及污染分析。她最高興是當地人參與工作坊後不再進食海豚肉,她希望畢業後繼續到落後國家參與教育工作。
另外兩名學生則到湄公河,監測河內的伊河豚數量及找出其棲息地,最終發現六十四條伊河豚的蹤迹。二人每朝六時出發,在烈日下暴曬,最難忘是首次見到真正的伊河豚。「坐咗三、四個鐘,隻船好熱好熱,終於俾我哋見到,當時真係好想嗌出嚟!」郭穎軒解釋,伊河豚的顏色不及本港的中華白海豚突出,冒出水面的動作不明顯,也不愛跟隨船隻,令他們的工作面臨困難。
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GrayWillams認為,計劃有助學生了解保育工作的實際困難。海洋公園鯨豚保護基金則計劃把體驗活動推廣至其他大學,今年九月會進行招募,詳情可瀏覽網頁: http://www.opcf.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