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握手看中曾蔭權

胡錦濤握手看中曾蔭權

去年十二月二十日,胡錦濤到澳門出席回歸慶典,順道接見香港特區的領導班子,並與三位當時被視為第三屆特首的熱門人選(曾蔭權、唐英年、李國章)逐一握手,卻重演江澤民握手欽點董建華的一幕:胡錦濤先與曾蔭權握手,當曾蔭權作勢轉身離去時,胡錦濤拉着他說:「甚麼時候來的?」曾蔭權回答說:「早上剛到剛到。」對答間,兩人一直握着手,前後六秒,是眾多港官中握手時間最長的。自此,曾蔭權的特首行情大漲。今天的結果,似也印證那「握手六秒」的威力。

按傳統標準難過關
如果說,江澤民看中董建華還有迹可尋;那麼,胡錦濤看中曾蔭權,是否有點莫名其妙呢?因為曾蔭權除了「爵士」銜頭,頭上還戴着一頂土共們塞給他的「港英餘孽」高帽。中共用人,最重要背景,曾蔭權怎可能獲北京信任呢?要找出曾蔭權突然得寵的原因,當然只能從他的背景入手。
按中共傳統標準,曾蔭權不但不應被委以重任,還應被唾棄。當年中英就香港政制發展針鋒相對時,曾卻是港英政府的重臣;若非為了平穩過渡,中共早就把他趕下台了。但此一時、彼一時,三十多年港英政府的公務員生涯,現在不但不是他的負資產,反而成為他最大的政治資本,因為北京的用人標準已悄悄改變,這跟胡錦濤、溫家寶的背景有莫大關係。
胡溫兩人沒有顯赫出身,也沒強硬後台,能夠爬上中共權力巔峯,全憑自己的能力、忠誠和幹練來取悅上級領導,因而在仕途中一再受到重用、提拔。胡父曾是茶葉商,到胡錦濤出生時,家道早就衰落;胡考上最高學府的清華大學水利系,然後下放到甘肅的苦寒之地,建設新中國。胡雖非根正苗紅,卻獲宋平等元老賞識,最後被鄧小平看中,指定為江澤民的接班人。

曾忠於職守受賞識
溫家寶就更傳奇了,父母都是教員,他在地質大學畢業後,踏遍了甘肅的大山,幾乎要在那裏終老的時候,被前地質部長孫大光看中,調往北京,後來還進入中南海,擔任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大總管(中辦主任)。當溫家寶以為從此仕途一片光明之際,胡被廢,趙紫陽接位;溫還沒喘定氣又迎來「六四」,趙被罷黜,由江澤民接任。幸運的是,溫一直「穩如泰山」地擔任中辦主任,被稱為「三朝不倒翁」。
胡、溫在中南海暴風驟雨的政治鬥爭中,不但屹立不倒,反而穩步上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一直忠於職守,不偏不倚的履行職責,並擁有超卓的工作能力。這些公務員特質,與曾蔭權不是很相似嗎?至少,胡溫能理解曾蔭權在港英時代的立場,他們還擁有共同的語言。而回歸七年來,曾蔭權依舊忠誠,只不過對象已改為北京而已。

須被港各階層接受
當然,經歷上的相同,只能說明中共最高層可以接受曾蔭權,並不是非挑選他不可的充份理由。曾蔭權脫穎而出,應是北京治港策略變化的結果。經過七年「建華之亂」,北京明白到,必須找一個能廣泛被香港各階層接受,又有能力擺平工商界、左派、民主派和公務員的「強人」,才能帶領香港脫困。北京心目中的理想人選,應已從左派向中間靠攏,增加找到合適人選的機會。環顧香港政壇,誰比曾蔭權更適合接替董建華呢?
曾的勁敵唐英年雖獲工商界舉薦,但他過不了胡溫這一關。近年香港商界抱怨,胡溫上台後,他們很難「搭通天地線」,與江澤民主政時相比,現在更難與北京最高層建立個人關係。這或許跟胡、溫的草根背景有關吧。在此情況下,唐英年的「上海富豪」背景,自然佔不了多少甜頭。
時勢造英雄,或許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董建華突然掛冠,北京還沒培養好接班人,為了平穩,為了讓香港社會盡快走出政治陰霾,退而求其次地找上曾蔭權吧。事實上,曾蔭權也極力取信於北京,拉近自己與中國的關係。去年八月攜同妻兒,遠赴山東祭祖。原籍廣東南海的曾蔭權,突然跑到山東拜祭先祖曾子,不是就擺出認祖歸宗、告別過去「港英餘孽」的姿態嗎?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