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辭任國家軍委主席後,正式步下政治舞台,雖然他不少心腹親信仍佔據要津,在中共權力中心還遍布江系人馬,但他的影響力似正在迅速萎縮,速度似乎比外界預期為快,再一次印證了「人一走茶就涼」的政治「真理」。江澤民會否像鄧小平那樣,退休後以「普通黨員」身份,繼續在中南海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呢?
中共領導人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干預重要人事安排的能力;第二,左右中國未來發展路向的能力。從近期中共在全黨展開的「保先」(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運動,以及不斷宣傳的科學發展觀,都可看出胡錦濤的政治能量正在不斷加強,黨的喉舌甚至已開始使用「胡核心」來形容胡錦濤。相反,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份量變得愈來愈輕。
「保先」是胡上台後的第一波黨內整風運動,旨在加強胡在黨內的權威,各級幹部都非常重視;科學發展觀則修正了江澤民主政時的「唯GDP」發展論,更重視可持續發展及社會和諧。不可否認,江澤民主政的十多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國際影響力迅速提高的時期,但同時也是政治黑暗、社會發展很不公平的時期。而且,江澤民沒有為中國留下長治久安的制度,也沒有擘畫出劃時代的發展路向,而一味追求高速發展的後遺症,更會遺害好幾代中國人。這才是他再不可能在中國的未來扮演任何角色的主因。
從《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可見,江澤民的背景、經歷和個性,對他主政後的政策選擇影響很大。江澤民早年的經歷都圍繞着城市和工廠:在揚州市出生長大,在上海交通大學念機電工程,然後在幾家國營企業從事管理工作。到江澤民主政時,中共的經濟政策也就不斷向工業和城市傾斜。相反,以江澤民為首的第三代中共領導人,大多都沒有農村經驗,對農村和農民沒有感情,自然不會反映在政策上,因而加劇了九十年代中國農村的貧窮問題,為中國的發展埋下地雷。
江澤民影響力迅速萎縮的另一明證,就是他好像再也無法插手高層人事安排。近期的連串省部級人事變動中,幾乎已沒有半點江澤民的影子。過去半年,獲得拔擢的大部份是胡錦濤「團派」人馬,李克強、劉奇葆、袁純清等人已出任省委書記,為中共十七大「團派」的全面接班作好準備。
相反,江澤民人馬的後備軍,不但買少見少,也沒有多少新面孔獲得重用;而現在上海籍的幹部,在北京再也不像幾年前那樣吃香,也沒那麼跋扈了。與江澤民主政時的風光日子相比,上海人現在確實寂寞多了。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