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發表其任內的第二份政府工作報告。內容除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外,更對即將在本年內推出的政策和施政目標詳細羅列,其中又以中央財政政策的方向性轉變為人關注。
為應對亞洲金融風暴帶來的挑戰,中央自一九九八年起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使中國經濟能在嚴峻的外部環境下得以持續發展。
溫總理是次工作報告指出,鑑於積極財政政策已獲成果,現在是時候調整財政政策,故本年內鬆緊適度的穩健財政政策將取代過往的擴張性政策。
新一年內,社會方面的開支並未因財政政策的調整而被削減,相反獲得提升。由於在壓縮財政開支的情況下,中央卻大幅增加社會方面開支,有評論家便把是次財政政策調整,視為新一屆領導班子不再以追求經濟增長為主要政策目標的佐證。
我們不同意這看法,原因在於我們並不認為當前中國面對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例如實現勞動力再就業和農民收入偏低,是由經濟發展速度過高所致。相反,正因為在從計劃經濟向自由市場的過渡期間,政府的權力仍大,行政壟斷的情況仍十分普遍,結果令民營資本難以進入市場,從而無法提供為勞動力實現再就業,為農民實現由務農轉到非農就業的機會。
故此,要正確解讀溫總理最新一份工作報告,就要從經濟結構調整的角度來考慮。
是次財政政策方向的調整,可視為中央為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在財政政策上所作出的配合,從而預示着政府作為投資者角色的淡出,民營經濟發展空間的擴大。這亦解釋了溫總理為何多番出言支持民營經濟,並在早前出台旨在打破政府壟斷,讓民營經濟得以自由進入各行各業的文件的原因。
民營經濟將遇上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