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曾蔭權會重蹈董建華的覆轍嗎? - 張華

解讀中國:曾蔭權會重蹈董建華的覆轍嗎? - 張華

昨天拙欄表明,曾蔭權擔任特首後,面對的將是與董建華主政時相同的政治困局。當然,現在香港的經濟情況已經改善,曾蔭權能夠向工商界及普羅市民釋出的經濟資源,也比以往多,因而在施政時或會遭到較少反彈。但是,再多的政府資源都不能改變曾蔭權的弱勢格局,因為這是先天的問題,是香港的政制使然,並非曾或董建華個人可以改變的。

缺陷政制產弱勢特首
要令香港長治久安,北京在董建華辭職下台一事上應吸取教訓,分清楚甚麼是他下台的必然因素,然後加以解決。當然,董的性格、背景,以及經濟環境等,是香港出現管治危機、並令董不能完成任期的因素之一。這些都只是偶然因素,換成其他人,結果或會不同,但香港政制設計存在的缺陷,才是香港出現管治危機的必然因素,誰上台都只會是「弱勢特首」,也不能避免蹈董建華的覆轍。
為甚麼說曾的弱勢是政制造成呢?香港政制表面上跟中共一黨專政的體制風馬牛不相及,但實際上有很多共同點,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跟北京一樣,在領導人的產生辦法上,無法解決「政治授權(Mandate)」這個核心問題,以致北京和香港的政府存在着「認受性」先天不足的問題。即使董建華得到江澤民的祝福,甚至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最後還是不堪那個被嚴重扭曲的政制的纏繞而黯然下台。
北京自己如何解認受性不足這個問題呢?早年,毛澤東憑着戰爭年代建立的打天下的功勳,以開國之威鎮懾天下。但到了鄧小平主政,國家早已千瘡百孔,鄧只能在經濟政策上改弦更張,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以此來保持自己和中共的管治權威,而這也成為中共保住政權的法寶。現在,中共以不斷提高生活素質、保持經濟高速增長、減少老百姓所承受失業及貧困的痛苦,來換取支持,而非開放政制,讓老百姓參與領導人的選舉,分享政治成果。這就是中共拚命強調高速發展的底因,卻非治本之道,只能延緩危機的爆發。

江澤民挺董無助政績
香港當然不可能完全效法北京,也不具備這個條件。北京也明白這點,希望從政制的設計着手,解決這個問題。北京以為,只要能夠擺平香港的大財團和工商界,加上忠心耿耿的左派、土共,自然也就解決了香港的管治問題,即使政治授權不足也不會礙事。
但是,古今中外的經驗都說明,一個政權的認受性不足,早晚要爆發管治危機,人為和環境因素,只能改變爆發的時間,卻不能改變這個大趨勢。如果董建華的管治水平好一點,政治手腕高明一點,甚至香港經濟持續強勁,危機應不會在他任內爆發,又或爆發的力度較小,但到了董的下任,這個問題始終是要出現的。
江澤民全力挺董,董還是無法有效施政;與北京完全沒有淵源的曾蔭權,能否得到胡錦濤的信任,更是一個大問號。因此,靠山不可靠時,曾最理想就是甚麼改革也不做,甚麼事也和稀泥!否則,他很可能「早早墮馬」,不可能在○七年以後繼續當特首。(下)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