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酸噬冷桿菌」可在南極生存<br>生吃象拔蚌男子染罕見病菌

「苯丙酮酸噬冷桿菌」可在南極生存
生吃象拔蚌男子染罕見病菌

【本報訊】慢性肝病患者進食要小心,特別不應吃未熟的海產。威爾斯親王醫院最近發現一名肝硬化男子,吃了生的象拔蚌後,感染一種極罕有、可抵禦嚴寒的「苯丙酮酸噬冷桿菌」,導致細菌入血,幸及時處方抗生素治療;有專家指,感染這種細菌的個案極為罕有,全球只有零星個案,相信與肝病患者抵抗力低有關。 記者:梁洵瑜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梁偉強接受訪問時表示,肝病患者如肝硬化的病人,若進食不小心,容易感染細菌,即使一些對健康正常人士來說沒有威脅的細菌,也可令肝病患者中招,呈現細菌入血情況,部份細菌入血的機會更較正常人高出八十倍。

出現發燒屙嘔病徵
該名患者是一名中年男子,本身患有肝硬化,並已切除脾臟。他於今年一月中,吃了生的象拔蚌後,出現發燒、屙嘔等食物中毒病徵入院,經過檢驗血液細菌及病毒等測試後,在其血液內發現一種名為「苯丙酮酸噬冷桿菌」,並證實該種細菌入血,病人接受抗生素治療後康復,現已出院。
梁偉強說,此菌是一種能抵禦嚴寒的細菌,主要在海洋及海產身上發現,更可在極寒冷的南極生存,南極的冰上也可找到這種細菌,以往很少會有人類感染,相信與患者本身患有肝病體弱有關。
他提醒慢性肝病病人,不應吃未熟海產,避免感染細菌。肝病患者也容易感染創傷弧菌(VibrioVulnifcus),一旦進食受污染的蠔等貝殼類海產,或傷口接觸帶有這種弧菌的海水,可造成壞死性筋膜炎,或經傷口入侵血液,本港間中也有肝病病人感染這種弧菌。
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資料顯示,此弧菌對慢性肝病患者及免疫力低的病人,造成細菌入血的機會較正常人士高出八十倍,患者會出現發燒、發冷及血壓低等反應,死亡率高達五成。

70年代有數宗個案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稱,「苯丙酮酸噬冷桿菌」以往稱為「苯丙酮酸莫拉氏菌」,全球只有在七十年代曾滙報過有數宗感染個案,出現細菌入血、腦膜炎、心內膜炎及氣管炎等。
最近一宗有文獻記載的個案,在二○○○年美國紐約,一名四十歲男子感染後出現發燒、發冷、咳嗽及頭痛,呈現細菌入血及心內膜發炎,進食四周抗生素後康復。

慢性肝病患者容易感染創傷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