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HansBethe)1906-2005
二十世紀物理學巨人、美國製造首枚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要角貝特(HansBethe),周日晚在美國紐約州伊薩卡家中溘然長逝,享年九十八歲。這位物理學巨人,曾獲頒諾貝爾獎,但單是一個諾貝爾獎,不足以說明他為原子物理和天體物理學留下的巨大足印。
美國康奈爾大學於周一宣布了貝特的死訊,負責研究的副教務長理查森說:「貝特是二十世紀科學巨人。他在知識方面的領導,在康奈爾、美國以至全世界留下深刻而恒久的印記。」
貝特本是德國人,爸爸是天主教徒,媽媽是猶太裔人。在納粹黨反猶太的年代,猶太血統使他失去大學教職,而且被迫在三三年流亡美國,之後一直在康奈爾工作。在原子物理學仍在萌芽階段時代,他在這方面的一系列權威論文,被譽為是「貝特聖經」。
他在三八年更解開太陽和恒星發光發熱之謎,指出恒星能源是來自以氧為燃料、碳為催化劑的核聚變。同代物理學家苦思不得,卻被他一語道破,這見解為他在六七年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以貝特在原子物理學的顯赫貢獻,獲邀參加二次大戰競逐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在洛斯阿拉莫斯原子科學實驗室出任理論物理學部主管,跟奧本海默、費米、泰勒等一代翹楚共事。這些美國原子彈之父,相繼逝世,跟他合作的天體物理學家布朗說:「貝特是洛斯阿拉莫斯巨人中的最後一人。」
貝特參加製造原子彈,原意是要阻止納粹暴政擴張。但當他見到日本被原子彈轟炸後,深感原子彈製造的苦難「比想像中的更壞」,之後致力限制核武,六三年《部份禁核試條約》和七二年《反彈道導彈條約》的達成,他出力不少。他曾說過:「廣島原爆之後,我們很多人都說:『不要讓它再發生。』」
七五年從教職上退休後,貝特仍孜孜不倦從事研究工作,延續每十年都有突破性見解的過人紀錄,更涉足天體物理學。在七九年一份跟布朗合寫的論文中,兩人探討超新星爆炸之謎,推翻前人對瀕死恒星核心密度的假設。他九六年在訪問中說,多思考「對保持年輕很有用」。
美聯社/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