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兩年間,本港的通縮不再看見了,但這卻不是由於導致通縮的因素、例如中港兩地交往頻繁、輸入的服務及商品價格便宜等情況全部消失(港元隨美元下跌,才是真正令部份通縮消失的原因),而是通縮現象被其他在年來才出現的通脹因素所覆蓋。
黃纊 美國金融財務學博士、特許財務分析員,現職大學教授
二○○四年似乎出現一點「新經濟」的苗頭,那就是本港忽然變成「熱錢天堂」,中外游資各具不同理由、卻不約而同地湧至。銀行、金融及保險業務頓時興旺起來,於是無論是集資活動、股票交投、樓宇按揭等都出現近年來僅見的盛況。
熱錢所帶來的新景象是否會成為「轉型」後的「新經濟」,現在恐怕言之尚早,但卻確然在某程度上加速了去年剛出現的通脹。除了兩度流入的熱錢之外,自去年開始,油價大幅攀升,也是令通脹(或該稱「滯脹」)出現的原因。
港元隨美元下跌、油價高企不下、以及游資淨流入等情況持續,除了把通縮的因素覆蓋之外,還製造了一個頗令人憂慮的滯脹。滯脹的一般定義是:物價升幅速度,大於經濟增長速度。
現在我們的工資升幅追不上物價的升幅,這實在地在另一個角度裏反映滯脹的來臨。工資水平反映經濟增長的程度和速度,若果工資水平持續跟不上政府所公布的經濟增長數字,我們是會不期然地對政府一貫的計算方式加深了懷疑。
熱錢至今徘徊不去、或更精確地說,現情況是熱錢流入的多(或快)、流出的少(或慢),間接令資產價格上升,實拜我們獨一無二的聯滙機制所賜──熱錢來的愈多、息口愈低,這正為通脹提供了條件。這種「來的愈多、息口愈低」的「不正常」現象,間接令熱錢在此盤桓的「成本」減低,而在此盤桓的時間得以延長。
在另邊廂,油價又再回升至五十五美元一桶的歷史水平,至行文之時猶在此高水位浮沉不下,確令全球經濟蒙上陰影。滯脹是否如此令人憂心?答案是肯定的。近代出現兩次世界性滯脹,都是因油價大升所導致,第一次是在七十年代、第二次是今天。今次的滯脹現仍未發展到世界性般嚴重,但苗頭已開始在歐洲出現,而另一處則在香港!
滯脹的出現,「癱瘓」了中央銀行所慣用調節經濟的工具,例如「貨幣政策」中用息率調節經濟步伐。好像現在歐洲出現滯脹(歐羅區通脹2.2%,下年度估計經濟增長只是1.4%),如果以加息手段來控制通脹,便會直接打擊經濟增長;如果以減息手段來刺激出口,便會令通脹惡化、滯脹嚴重,的是進退維谷。那麼,滯脹的後果會是甚麼?是衰退。七十年代的全球滯脹帶來的經濟衰退,便足以說明一切。
香港的經濟比歐洲的更堪憂慮。除了油價高企的原因外,熱錢徘徊不去,使本港息口與美息走勢背馳,因此未能配合本港經濟的實際情況所需要,而卻大有可能使資產市場泡沫重現。當然,聯滙制度除了對貨幣供應無主動權之外,其對調節息口的功能,也是沒有「話事權」的。因此,如果熱錢在泡沫形成之後撤走,銀行拆息必然急升,資產泡沫爆破又會帶來另一場災難。
更堪憂慮的,現在低息環境無法刺激本港經濟(日本過去十多年情況類同),而只會令不健康、或沒競爭力的企業耽於幻想和掙扎,若息口一下子掉頭升同美息水平,大量負債比重嚴重的企業將無情地被淘汰。
三者,港元隨美元下跌,入口貨價上升亦是令滯脹惡化的原因之一。人民幣若果兌美元升值,也會是兌港元升值,入口本港的大陸貨全面漲價,滯脹將趨於嚴重!如果市民的收入及本港經濟增長(政府公布的數字有待商榷),未能與上升的價格並駕齊驅、甚至落後甚多的情況持續,這或是步向衰退前的一種先兆。至於哪一點才是觸發點?是資產價格爆泡、抑是大量企業因成本上漲(油價、原料價、息口等)而結業?我們的「中央銀行」(實際名稱金管局)究竟有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