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席一個朋友宴會,遇到一位在上市公司工作的朋友,想起這家公司快將要搬寫字樓。雖然仍有一些部門會留守舊址,但應該大大增加了公司出售物業的可能性。
物業未必會賣,不過股價完全沒有反映這個潛在的利好因素,單以核心業務而論,現價已經物有所值,防守性好又有概念,最適合筆者這類型喜歡守株待兔的人士。
至於這間公司的名稱,筆者朋友圈子不大,在九龍灣有地標大廈的上市公司也不多,應該不難猜度。監管分析員條例快將收緊,不知日後字花猜謎形式寫股評,是否亦要申報利益?
很少刻意和人談論股票,行內人推銷員居多,而好的投資機會亦可遇不可求,通常都是在閒聊之間忽然靈犀一點通。所以千萬不要談波論馬,尤其是足球,話題一開沒完沒了,十幾年前的球賽也恍如昨天,根本失去衝擊靈感的機會。
因為講課的關係,今天提前交了稿。投資工具,愈多包裝結構愈複雜愈賺錢,推廣最基本的股票期權,自然是接近義工性質。不過筆者喜歡公平競投,所以投資之外,也享受推廣的工作,下月9日會有一次以股票期權為主的講座,希望讀者能夠踴躍參加。
剩餘的篇幅,解答兩條有關衍生工具的問題。一位讀者認為沽出滙控(005)認購期權比較適宜,不錯滙控業績後裂口低開,沽壓甚重之下短期難望反攻,不過認購期權金下跌已反映這個因素,換個角度看,反映了利淡消息,造好更加值博。筆者偏愛逆向思考,又信血肉長城,自然是沽出認沽期權而非順勢沽出認購期權。觀點不同,只是取向的問題,並沒有絕對的答案。
另外,最多讀者查詢的是關於恩利股證(117)的處理。如果不想加注,大可沽出套現當收股息,正股在06年7月之前,連同一次股息計算,有兩成五升幅並不出奇,但機會率已反映在股證價格之上,套現更加實際。筆者自己是有心加注,所以做法是沽出股證,再買入對等數目的正股,等於提前行使,每股成本1.10元左右,還可以多收一次約5仙的末期息。其實如何處理,是視乎閣下看法,派送認股證,遠較配股公平,掌握主動權反而煩惱,反映大家懶惰的本質。
黃國英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