膶 腸 - 鄧達智

膶 腸 - 鄧達智

這個祠堂前的空地,姑且叫它作廣場;當祠堂還充當村校的年代,從清晨開始,它上演着可能已以百年計的菜肉市場;是元朗至屯門(那時只是一個小小墟鎮)間最旺盛的一個。
市場散去,廣場兩端築有籃球架,它變成一個操場,不少本村或外來的學生都曾經在它的土地上奔馳過。在學校缺乏的年代,這裏曾經是南來老師及難民子弟的校園,日後出過一些精英一些社會棟樑,說是村校,無名乏利相認的舊校友少之又少;反正從祠堂搬到新校舍,一度上下午班合計過千學生。如今,也老早被不善經營的校董校長在教署大舉殺校之前便自殺了。
元朗一直是個大墟市,歷史上千年;交通便利的年代開始,舊時村邊開農場的新移民如非移到北美洲便是市區去了,廣場上的菜肉市場買少見少,只餘十檔八檔。賣豬肉的兩檔卻真真正正有點歷史,畢竟是鄉村,再現代化,豬肉始終在不少慶典或平常煲湯上都會用上;堂妹一再強調,甚麼小生意都有風險,賣燒肉叉燒永不衰落!兩檔豬肉,一檔是馮姓豬肉仔。你以為鄧姓為元朗區內最大姓,祖先九百年前北宋已定居錦田;分枝移居屏山也八百年,肯定是最早原居民?
非也;據說林姓、馮姓早已定居,是更早的原居民。豬肉仔家的豬肉檔天長地久,但他白天開補習社,只有在早上賣豬肉。最大特點在又白又紅的肥瘦肉之間滿佈蘭花;這名蘭癡在香港愛蘭人士當中還是個極活躍分子。肉與蘭花,雅俗共賞。另一檔豬肉老店叫「九記」;老店主九伯早已仙遊,是本村人。基本上我們是吃着九伯割的豬肉及親手弄的臘味成長,黃金歲月,每當北風吹起,村校操場沙地邊五桂堂前的空地,成了九伯操北風曬臘味的露天工場,肉香加酒香;他們家製的膶腸吃過難忘。加拿大禁進口肉,但家人懷念這味家鄉口福,無論如何也要弄點偷運入口,犯法也無奈。
九伯去後,兒子送哥承接祖業,臘味仍然古方手製,那味酒濃膶腸簡直人間美味,吃過的朋友無不讚口不絕,每年秋風起,送到死黨們嘴邊的膶腸少說也有半擔。今年春遲,北風仍吹,但再吃多兩巡便需等上大半年才可再嘗「九記」膶腸,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