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似已篤定接任特首,傳媒指他近日心情極好,與剛從北京面聖回港的董建華密會前,已忍不住吹着口哨進入政府總部。曾蔭權應不至於如此輕浮,又或完全不懂中國政治文化的「涵養工夫」。他心情佳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從官多年,為爬上這個位子也付出不少心血。但曾蔭權擔任特首,不但絕不表示香港從此走上坦途,相反,甚至可能在他管治下,每下愈況。曾還是別高興得太早,如履薄冰才是應有之道。
董建華的失敗,有其主觀因素,絕大部份可歸咎於他過於執拗、過於偏聽,又沒政治手腕、敵視民意、誤解民意……。筆者還可列出更多董的個性問題,而曾蔭權在這些方面應比董建華強。但是,董的先天不足,其實同時也是曾的先天不足,導致董失敗的因素依然不會改變,甚至可能最後也是曾管治失敗、失效的遠因。因此,曾蔭權不一定比董建華做得好!
香港社會存在四股重要而又互相牽扯的力量:商界、左派、公務員和民主派。董建華獲北京支持後,主要依靠前兩股力量管治香港,把他們的代理人納入政府管治班子,賦予他們一定的政治地位和資源。這就是董的所謂「執政聯盟」。至於公務員和民主派,董則盡量敬而遠之,因為董既不熟悉他們,政治理念更是南轅北轍。但是,商界或左派都不是鐵板一塊,無論董如何重視他們,甚或千依百順,總會有人不滿意。更可怕的是,他們都有上達天聽的能耐,董建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那些從香港跑到北京的「小報告」,批得體無完膚,因而失去北京的信任。
曾蔭權的政治手段和公開手腕或優於董建華,但其權力基礎並不比董建華強,甚至比董還弱勢。曾蔭權接手後,香港社會的基本局格不會改變,而工商界和左派部份人可以直達天聽的情況也不會改變,他也自然不可避免的像董那樣,遭到不能分享利益的人的「金手指」(向北京打小報告)。
在此情況下,曾蔭權又能比董建華強多少呢?董建華上任伊始,民意支持度不也是很高嗎?他不是被稱許為眾望所歸的治港人才嗎?因此,曾蔭權現在雖然得到公務員和民意的支持,但這些只是額外的政治得分,不是權力基礎,曾依然必須像董建華那樣,依靠工商界和左派的支持來管治香港,因為北京繼續要依靠這兩股力量作為穩定香港的中堅力量,最多他更為重視公務員而已。這是香港政制缺陷所致,不因董建華或曾蔭權的個人意志而轉移。
因此,為了鞏固權力基礎,曾蔭權也必須像董建華那樣,在經濟政策上向工商界傾斜,繼續「官商勾結」;政治上向左派傾斜,甚至因為他的「港英餘孽」背景,而土共又早視他為眼中釘,他可能比董建華還要「政治正確」、還要保守。為了討好民主派和民意,他只能大派福利,不可能在政制改革上讓步;為了討好公務員,他也只能擱置或拖延那些對香港有長遠裨益的改革。
這種困局,曾先生想好了嗎?香港人知道嗎?北京了解嗎?
(上)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