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國際結算銀行(BIS)在最新的季度報告中指出,亞洲區商業銀行去年度美元存款比重較2001年少14個百分點,歐元存款比重則上升。BIS並稱,人民幣成交量過去3年激增,加上中國內地滙率政策趨向更具彈性,人民幣未來有力挑戰日圓成為區內「貨幣一哥」。
報告說,截至去年9月底,亞洲區銀行業的美元存款佔整體外幣存款比重為67%,低過01年的81%(見圖一)。其中,以印度的趨勢最為明顯,該國銀行業的美元存款比重由68%顯著降至43%。
中國的銀行方面,截至02年底的美元存款比重為68%,比2001年的83%大幅下降,但此後有關比重一直維持在68%左右。
縱使亞洲區銀行的美元存款比重呈下降,但美元存款金額實際上有所增加,同時區內居民仍願意買入美國國庫券,因此BIS認為現時尚難斷定亞洲區正離棄美元。
另外,BIS表示,人民幣去年每日平均成交額增至18億美元(約140.4億港元),較01年激增530%(見表),這情況與市場揣測中國會讓人民幣升值不謀而合。有分析員說,人民幣若與美元脫鈎,其成交額短期內可追上日圓。日圓去年每日平均成交額達3590億美元,佔全球滙市每日平均成交額1.9萬億美元的18.9%。
報告指出,由於貿易增加,人民幣去年與東北亞貨幣滙率的關聯性(correlation)加強;相對於日圓的影響力,人民幣現時對南韓圜的影響力相若,對印尼盾、港元和新台幣的影響力更大過日圓。因此,部份滙率較具彈性的亞洲貨幣逐漸與美元脫鈎。
由01年至去年,亞洲貨幣(尤其是人民幣和印尼盾)的成交額增幅普遍大過全球滙市平均值;港元、新加坡元和馬來西亞元屬例外,其間的成交額僅分別升21%、32%和7%。
儘管人民幣交易額大增,但以成交額佔貿易總額的比率計算,人民幣在亞洲新興市場中排榜末,遠低於排首位的港元(見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