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教訓<br>麥嘉華筆記:股災重演機會難抹煞

回顧歷史教訓
麥嘉華筆記:股災重演機會難抹煞

對於金融資產投資者來說,上世紀70年代可說是令他們大為沮喪的難忘日子。從附圖1可見,當80年代至90年代的大牛市蓄勢待臨之際,美股的表現卻是依然故我,停留在1964年的水平,如果再經過期間的通脹調節,美股實際上是比1964年時下跌了整整70%。

無可否認,70年代的股市有1個特色,就是一些大型股份的股價大上大落,以及很多在1960年代曾備受追捧而股價一飛沖天的股票,股價在1973/74年的大股災中急轉直下,跌幅更可以用「慘不忍睹」4個字來形容,令不少投資者均受到切膚之痛,甚至對難以置信的跌勢目瞪口呆。

股價可大跌九成
那些具質素的增長型股份包括寶麗來(Polaroid)、迪士尼(Disney)、Burroughs和數碼儀器(DigitalEquipment)等,均成為被殺戮的拋售對象,股價大跌90%或以上的股票更比比皆是。而唯一在1970年代能有上佳表現的股份類別,便是那些與石油和能源相關,以及那些與金銀採礦公司相關的股份。
對於債券投資者而言,1970年代更加是不好的年頭。息率在整個70年代均躍躍欲升,令債券價格持續受壓,跌勢更在1979年後開始轉劇。

美元資產欠吸引
而在同一時間,即是在1971至1980年期間,美元滙價亦一洩如注,尤其兌一些如馬克和瑞郎等歐洲硬貨幣,其間的跌幅更多達60%或以上。
我刻意在此重提舊事,原因是我覺得我們正再次陷入1個美國金融資產並不太吸引的投資環境中,我相信亞洲股市短期內極可能遠遠跑贏美股。
附圖2所顯示的,是美國杜瓊斯指數自1999年至今的表現。大家可有發覺,今日大市的走勢,與70年代時極為相似,同樣是處於某個區間中橫行。
與70年代時更加相似的是,今日的商品價格同樣節節上升,而且升勢既急且銳,美元滙價亦與當年一樣陷於弱勢。而至今唯一與當年不同的,可能是債券價格並未有如當日般弱勢畢呈,原因是長息未見飆升。

債市已風雨欲來
不過,若細心觀察近期債市的走勢,大家或會有風雨欲來的感覺,債券價格極可能在短期內轉弱,而令債價備受打擊的因素,不外乎通脹急速彈升,又或者是全球經濟表現遠較債市好友所預期般強勁。
毋須我多說,大家都知道債券價格若急挫的話,必然會挑起連串的骨牌效應,屆時股市亦難以獨善其身,而一旦大量沽盤湧現,甚至有機會重演1987年的大型股災,後果是工業商品的價格亦會自高峯滑落。不過在全球陷於恐慌的時候,長期受壓的美元反而可望因其避風港角色而暫獲支持。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