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利率向上 摩通力拓結構產品

無懼利率向上 摩通力拓結構產品

本港近幾年利率極低,造就結構金融產品盛行,當中最多人投資的要數保本基金。不過,隨着息口回升,這類產品會否逐漸式微呢?
摩根大通證券(亞太)去年11月首次踏足這市場,該行負責香港零售票據市場的副總裁錢靜蘭認為,利息回升對結構產品的發展影響不大,反而投資者的潛在回報可能更高。
結構產品的主要組合是債券加期權。以保本基金為例,投資者的資金購入一批零息債券,到期日可以100%取回本金,但認購費只是9折,剩下的10%則用來買期權,藉此放大回報。
不過,這10%的資金由發行商、基金及負責分銷的銀行先取部份作為佣金,實際用作投資的金額不多。近期利率回升,債券價格下跌,發行商可以更便宜的價錢購買零息債券,用來放大回報的資金便相對增加。自00年底香港保本基金興起,至現在出現放緩迹象(見表),原因之一是投資者在到期日發現保本基金回報不理想,而降低投資興趣。

爭取高回報建品牌
不過,錢靜蘭指出,現時結構產品已經發展到五花八門,最流行的可說是股票掛鈎票據或存款;產品涉及的中間人亦由三個減至兩個,即只有發行商及銀行,可用來放大回報的資金隨之增加。其次,產品結構愈來愈複雜,例如一籃子股票掛鈎票據,若其中一隻股價抵達目標價,投資者已可贖回產品,達到短年期高回報的效果。
有利則有弊,由於產品結構複雜,投資者一般難以理解,故依賴前線銷售員工努力,亦需一段漫長的時間才容易為人受落,故新加入市場的摩根大通冀爭取產品回報理想而建立品牌,藉以吸引投資者。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