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外滙交易全球化令買賣差價日趨收窄,銀行需持續整頓不同市場的交易中心以增值。消息指花旗銀行最近整合本港的G3外滙(美元、歐元及日圓)現貨交易,遷往其他市場操作,涉及的4名交易員將內部調職至其他崗位。
花旗銀行財資市場董事總經理陳清賜強調,花旗並非縮減本港外滙業務,相反正準備聘請更多銷售人員,及擴充定息工具與結構產品員工。隨着大中華經濟日漸融合,他認為香港作為地區性外滙銷售及亞洲貨幣交易中心,地位將更形重要。
香港財資市場公會會長范上欽認為此乃個別事件,並不反映本港外滙業務進一步萎縮,因為外滙交易已無遠弗屆,技術上毋須在每個市場設立交易中心,至於集中在哪個市場則按各行策略而定,但承認早年已搬離本港的外滙交易,基於本地經營成本仍昂貴,很難「返轉頭」。
不過,他認為本港在外滙業務上以銷售導向的優勢,依然突出,即使不經本港「落盤」,但銷售支援工作在港進行,本地仍具領導優勢。
現時花旗財資部在港約有40名外滙交易及銷售人員,連同定息工具、衍生產品及資本市場等,人手逾200。陳清賜表示,G3或G10貨幣交易屬傳統商品買賣,既然在本港市場莊家活動的差價日趨微薄,便應重整資源尋求增值。
他指出,外滙交易已全面倚賴電子交易平台進行,鑑於客戶已熟習這種方式,故花旗認為現在是適當時間,將原本經香港進行的G3外滙現貨交易,調配至其他市場操作。
他相信,本地的港元及亞洲貨幣交易、外滙銷售人手將不斷擴大,以配合中港經濟融合引發的商機,而一些因應本港地域優勢而形成的產品,如港元利率及結構性工具、人民幣及新台幣不交收遠期合約等,毫無疑問將繼續以本港作為交易中心。
市場人士指金融風暴後,不少銀行將外滙交易搬離香港,只保留銷售及支援隊伍,現時除了一些大型本地銀行如滙豐、渣打、星展、中銀香港(2388),或個別外資行如皇家蘇格蘭銀行,在港擁有較大規模的G3外滙交易隊伍外,其他都集中在新加坡、東京或倫敦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