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跨地區追蹤 及早找出源頭<br>港建細菌指紋庫防疫症

可跨地區追蹤 及早找出源頭
港建細菌指紋庫防疫症

【記者梁洵瑜報道】本港衞生署計劃在港建立一個「細菌指紋庫」,透過細菌基因列序找出不同細菌的指紋,並獲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認可,作為亞太區多國及地區實驗室的聯絡平台,找到一套同獲各國認可的檢查方法,最快明年初可以透過細菌的指紋,追蹤跨地區的細菌感染途徑,及早預防爆發。

先排列食物有關細菌
該署微生物顧問醫生甘啟文表示,亞太區多國初步會集中找出引致食物中毒的七種細菌,進行統一指紋鑑定方法,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O-157、霍亂、志賀氏桿菌、副溶血性弧菌、彎曲桿菌及李斯特菌。本港衞生署會先就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及大腸桿菌O-157三種致病菌建立指紋庫。
他解釋,署方就近年因上述細菌致病的個案,利用脈衝電泳方法,一至兩日可以排列出一個細菌指紋,估計明年初可完成三至四千個指紋,方便追蹤細菌的源頭,當完成與食物有關的細菌後,該署會繼續建立其他細菌的指紋庫,而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細菌指紋庫,有逾十萬個指紋。

他指出,跨境食物引致中毒的情況愈來愈受美國等地關注,因為食物在全球流通,一旦有食物含菌,很易出現跨境感染的爆發,正如以往曾在日本發現有市民集體感染沙門氏菌,日本向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細菌指紋庫核對,即找到有關中毒個案,原來與美國一家食物製造廠的食品出現問題有關。

亞太七地區參與合作
亞太區內七個地區參與合作,建立跨實驗室比較平台,成員包括中國、台灣、泰國、新西蘭、馬來西亞、韓國及孟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