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政府在新一個年度的勾地表內放入二十多幅新土地,令整個勾地表內共有三十五幅大小不同的土地供發展商勾出拍賣,但依然有地產界及測量界人士認為政府土地供應不足,樓市將出現斷層,有的甚至認為政府正在重新施行高地價政策。我們認為有關樓市將出現斷層或政府恢復實施高地價政策的憂慮是言過其實的,也不反映未來兩、三年樓市的狀況。
毫無疑問,目前樓宇的供應量已比高峯期或八萬五時代大幅減少,新樓的落成量也有下降的趨勢,但是這是過去幾年樓宇供應過多的正常調整。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仍有數以萬計的空置單位,再加上二手樓宇買賣的障礙已基本上消除,市民可以選擇、可以購置的樓宇數目並不少,所謂樓宇供應出現斷層實在是說不過去的。
同樣重要的是,香港人口增長速度大幅放緩,適齡結婚的年輕夫婦數目也在下降。這些變化正令私人樓宇的吸納量出現變化,整體吸納量不但不能跟九十年代的高峯期相比,甚至可能年復一年的下降。既然預期吸納量不會像高峯期或八萬五計劃時那樣厲害,政府自然也不需要再像以往那樣推出大量土地了。
至於說政府再次實施高地價政策也實在有點冤枉。要知道目前的勾地表制度是經過跟業界廣泛諮詢、是經過公眾反覆討論才定出的,整個政策的基本原則就是把土地及樓宇供應的主導權由政府轉到發展商及市場手上。
若果市場供應真的短缺,樓價持續上升,發展商自然樂意勾地發展,盡快建屋及出售單位以圖利;最終便會令樓宇供應上升,樓價回落。可以說,樓價或地價升跌已不再受政府操控,而是由市場供需自行決定。怎麼能說政府的勾地表制度是在實行高地價政策呢?
若果業界或社會人士真的擔心樓宇供應出現不足或斷層,更有效的短期措施不是大幅增加在勾地表內的土地數目,而是提早把已建成的居屋解凍,讓房委會在市場出售套現。
我們認為,這樣的安排不僅可以盡快滿足市民置業的需求、不僅可以減輕房委會的財政壓力,更能減少大量居屋單位空置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只要將出售單位的數量不多例如不多於二千個,對物業市道及樓價的影響將會非常輕微。昨天在一個公開論壇上,有房委會成員也提出提早把居屋解凍的建議。我們認為,在樓市已大幅好轉的情況下,提早恢復出售小量居屋是值得房委會及特區政府認真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