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有很多類型,當國際緊急救援的醫生在本港並不多,伍志然是其中之一;當港人在外地公幹或旅遊,一旦遇上意外需要緊急救援,伍志然就會即時背起一個早已備妥、內有急救及維生用品的「標準醫生袋」出發。
「年初二,好多時都係年初二出事,早幾年前峇里島六個港人玩激流出事,結果死了四個,嗰時我喺香港重拜緊年,要即刻出發……今年桂林車禍又係年初二。」國際(SOS)救援中心高級醫生伍志然說,對要在農曆年出動不感意外,因農曆年假期出外旅遊人士太多,交通安排緊迫,司機疲累、車子耗損大,出事機會相對提高。
大年初二發生的桂林車禍,於早上十時三十分發生,他立即返回中心攜帶醫生袋、維生指數儀、呼吸儀等後即出發,晚上七時抵達桂林機場,趕到現場後檢視所有傷者,觀察傷勢及當地醫療設施後,翌日凌晨兩點半已可決定,把傷者分為可自行離開、需轉送回港、在當地做手術及遺體運送四類。
他指出當SOS醫生一定要冷靜及有判斷力,盡快處理傷者,「當你去到現場,可能要面對二十幾個傷者、十幾個好心急嘅家屬,佢哋通常都想即刻返香港。」但醫生若衡量病人情況不能轉移,必須堅持到底。
做了十多年SOS醫生的他說,早於八九年時回內地救人仍有不少阻滯,試過被扣數天,才准他前往救援,但現時已大大不同,曾有外國人在內地受傷,連前任軍委主席江澤民的專機也借來運送傷者。
具備急救、熱帶病及航空醫學認識的伍志然,其醫生生涯或與其他醫生不同,有時需到極偏僻地區視察醫療設施,他為到達伊犁正待開發的金礦評核,不得已要「騎三日騾仔上山」;興建赤鱲角機場時就「要爬入挖泥船船底」;在外地醫療物資不像醫院般源源不絕下,「有時真係會彈盡糧絕。」也有在機上為頸骨受創病人「hold住佢條頸六、七個鐘頭,郁都唔敢郁」的經驗。
記者:梁洵瑜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