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文(左)到訪黃永玉(右)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畫展,畫壇大師給她「有甜有苦,生活才有樂趣」深刻贈言。
撰文:冼麗婷
相片提供:張秀文
我曾與書畫家傅抱石的女兒同在南京音樂學院念書,我年紀小小就有遙遠的夢想:到羅馬大教堂看看,到貝多芬的故鄉走走…班中只得我一個女生主修作曲,靈感一到,就高高低低寫下心中旋律。
後來經歷文革、婚姻變異,但無損我勇闖人生的朝氣和憧憬。七八年移居香港前,我在電話對在香港的老同學說:「光明正大的來,風風光光的回去!」
………………………………
我帶着十歲的長女、七歲的兒子及口袋裏的五十元來到這個地方,大女兒照顧小兒子,我就把握時間工作,除了教琴,還在玩具廠兼職,一天勞累十多小時。
記得當年在一間小規模玩具廠做女工,身邊坐着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新移民,其中不少是北大、清華和上海外語學院的畢業生,大家默默地在生產線上尋找生活。不過,那時候的香港似乎有多一點突如其來的機遇。
有一次,我裝錯了一批配件,被工頭不留情面地臭罵,驚動了老闆,我半酸半愧地對老闆說:「所有做錯的,我都不要工資。」世事有時如此巧合,原來老闆女兒跟我學習鋼琴,他認得出我這個女工鋼琴教師,不但沒有扣工資,還透過秘書約我喝茶,介紹我學日文、轉職到彌敦道高級時裝店任售貨員。
漸漸地,我從生意方面鑽研,成功將一批歐洲電冰箱付運內地,賺到第一桶金;八五年開了第一間時裝店,專做愛買名牌的日本遊客生意;九四年,在尖沙嘴五星級酒店開第三間分店。
………………………………
我的生意在九七後銳減,但自覺賺夠了,長女已在美國拿了電腦博士學位。感謝上天給我的一切,現在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去年在台灣出版自傳小說《貝多芬的中國女僕》,那不是發作家夢,只是圓了從藝術中來、回到藝術去的夢。
六十三歲了,看到兩歲小孫女着迷畫中鮮豔顏色,已無限滿足;我重提昔日歲月,只想跟人分享:要有目標、膽識,不要浪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