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頻率愈低,其擴散之方向愈呈360度,即愈無方向性。但事實上,不同發聲設計,不同單元口徑的輔助超低音,擺放均有其特性。同時,輔助超低頻音箱發出低頻能量之多寡,頻率響應之範圍,均與房間的空間大小(容量)和房間音響特性有着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關係。
實戰經驗告訴我們,單元正向(面向聽眾)的設計,低頻指向性較明顯,壓迫力和衝擊力來得較直接埋身。單元側向,下向或上向的設計,聲音的壓迫性會較間接,音場較開揚。低頻愈貼牆角或牆身,反射聲愈多;離牆愈遠,反射量愈少。四方形的房間,較多機會有死角駐波的干擾。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的房間,死角駐波的機會較少。擺放時,輔助超低音應與主聲道靠近,或花點時間,找尋出它引起房間駐波最少之位置。最省時之方法,是把超低音喇叭放在前置左右聲道喇叭之間,讓它平均支援;或是置於觀眾面向之右前置聲道的附近,讓錄音中右邊較多超低頻(如古典音樂的倍低音大提琴是在右邊發聲的)的特性,得以盡情發揮。追求完美,更發燒的玩家,可以嘗試玩多組輔助超低音。方法是把環繞聲的5.1和7.1中的.1聲道,升級至.2、.3,或甚至每聲道都有一隻(或一組)輔助超低音喇叭的.7聲道玩法。
現代的輔助超低音,多為有源式設計,調校功能齊全。包括相位(0-180度),分頻點(20Hz-150Hz),輸出增益(音量控制)等。用者調校之時,謹記一個理想的最高境界:超低頻是聽不出,但感覺得到的才算好。退而求其次,只要質感清晰,擴散自然,沒駐波干擾的,亦是上品。但實際調校之時,則可按照自己個人口味,淡妝濃抹,悉隨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