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知道有種棘狀海星,是珊瑚的天敵,能夠把嬌豔的珊瑚,一啖一啖的吃了下肚。瞄一瞄,嘩!棘狀海星果然很「激」,全身長滿了荊棘狀的長刺,煞是怕人,一副生人勿近的樣子。生物界,果然是一物治一物;至於糯米能否治木蝨,我就不甚了了。
男人在香港愈來愈少,他們變得愈來愈吃香;女人如果不降低擇偶要求,很難找到對象。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大前提下,你不難發現,一些美女身邊的男人,樣貌竟然醜陋得像譚詠康,「騎呢」得像《殘酷一叮》裏的表演者。我有時不自覺地,把美女當成是珊瑚,把醜男當成是棘狀海星,於是我腦海裏活生生地浮現一幅圖畫,就是人類出現了等同生物界的生態危機,棘狀海星會把珊瑚統統吃光。
有人認為入口優質而年輕的海星,對珊瑚的生態平衡可以起穩定性的作用。珊瑚和海星能否生下一代是一回事,夠不夠海星去供珊瑚選擇又是另一回事,不可混為一談。輸入海星,牠們一定會吃珊瑚嗎?也不是所有海星都愛吃珊瑚的,有些海星愛吃海星,有些海星甚麼也不吃,只吃自己;縱然愛吃珊瑚,牠們也不一定有下一代,因為珊瑚也有自主權。不過,如果這是一批有生產力、有條件納稅、有專才、有個性的優皮海星,卻可以提高海底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