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董建華連辭職也議而不決,釀成大風暴。繼任人曾蔭權到底一做五年,還是只「過渡」兩年半,成為風眼焦點。
自由黨擁戴唐英年,親中的民建聯不想「港英餘孽」上位,兩黨合流力阻曾蔭權晉位。即使曾蔭權繼承特首,也只能讓曾做兩年半,緩兵另行選舉把曾蔭權拉下馬。如不能「激流倒曾」,至少也來個「暗流制曾」。
兩年半還是五年,全憑胡錦濤一人決定。若胡錦濤批決曾蔭權任期兩年半,則是「用中帶疑」;若是五年,則是「用中存信」。特區親中擁董傳媒透露,其「中央」的傾向是兩年半。胡錦濤費煞思量,或許他心中明白,此一中國式欽點之抉擇,禍福繫於一念,輕則衝擊特區興衰,重則影響中國安危。
滿清道光皇帝,臨終時欽點繼位的皇子,也面臨重大的抉擇。道光有九個兒子,立儲時頭三個兒子已夭亡,論資輩本應立四皇子奕言宁繼大寶,四皇子老實,六皇子奕訢聰明,奕訢雖不由皇后嫡出,但滿清家法傳嗣,不分嫡庶,加之道光更寵愛奕訢的生母孝靜貴妃,優柔寡斷的道光,一直拿不定主意。
後來,繼承皇位的終於是四皇子奕言宁,改元咸豐。道光為何捨棄奕訢?野史傳說:道光請幾個皇子到承德圍獵,奕言宁的宮廷老師杜受田事先教他:「等一會打獵時,不要與其他皇子爭先,你要告訴父皇:現在是春季,是鳥獸孕育的季節,你就說不忍傷害生靈好了。」結果六弟奕訢獵得的鳥獸最多,滿以為父皇會讚賞,但奕言宁卻告訴道光:「時方春,鳥獸茲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道光聽了大為高興,說:「此真帝者之言!」繼皇位之議遂定。
道光一生人,做對了一件事,就是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也做錯了一件大事,就是捨棄奕訢,把帝位傳給奕言宁。
咸豐即位,娶了貴妃慈禧,卻又天天狩獵玩女人,不理政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敗走承德,三十一歲就一病不起,臨死立與慈禧生的兒子為皇儲,皇儲只有六歲,又委任八位顧命大臣輔政。本來,八大臣之中應以奕訢為首,但奕訢雖已受封為恭親王,卻留在北京與外國人外交談判、興洋務教育。恭親王由於懂得與洋人打交道,思想較為開放,反而為八名顧命大臣所忌。八大臣之首肅順,本來也是個人才,曾國藩就是他一手提拔的,但肅順忌恭親王強勢,就說恭親王「裏通外國」,恭親王得了個外號,叫做「鬼子六」。結果慈禧不但從中挑撥,欺瞞咸豐,令咸豐遺命:以後凡有諭旨,除了由八大臣的軍機處批核,還必須由兩宮的慈禧、慈安一起蓋章才生效。「鬼子六」被排擠,慈禧利用恭親王打擊顧命大臣集團,把八大臣殺的殺、囚的囚,是為辛酉政變。
如果道光當年選中六皇子繼位,就輪不到咸豐,那麼就沒有後來的慈禧干政。恭王登位,即使會與肅順等顧命大臣權力衝突,但肅恭兩人其實政見相同,如果是恭王當了皇帝,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同步,少了慈禧的阻力,滿清的現代化即使不成功,也斷不致有後來的甲午海戰之敗,主張維新的梁啟超、康有為,是一定會受重用的。道光雖逢鴉片戰爭之辱,如果由恭王接位,中國還有第二次得救的機會。道光一念之差,造就了慈禧太后出台,不但毀滅了清室,以後還出現了蘇俄資助的共產黨。中國近代一百五十年至今未絕的大災難,道光選錯皇子,要負主責。
道光捨棄奕訢,只因為杜受田教咸豐在御前裝扮仁慈?野史之說不可盡信。我猜想:道光吃過英國人鴉片戰爭的大虧,幾個皇子自幼在宮中讀書,其時西風早已東漸,少年的恭王,一定早已流露出「崇洋」的革新思想,反而奕言宁懼怕洋人,性格內向。在咸豐身上,道光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出了影響了今天每一個中國人命運的關鍵決定。
慈禧上台後,「鬼子六」恭親王設立了總理衙門,開創中國有史以來的「外交部」,還開辦京師學堂,聘洋人來教導西洋理工科學。「國光中興」的功臣,許多人以為是曾國藩和門生李鴻章,其實恭親王這位總設計師才是曾李的保護傘,「鬼子六」是中國現代化的真正先驅。
但恭親王老來權力還是被慈禧架空,目睹大清傾頹,慈禧對「鬼子六」的「裏通外國」始終疑忌,「鬼子六」回憶年少時如果能與肅順等八人合作,必可避過亡國之禍,惟悔之已晚。
清王朝崩潰了,恭親王的幽靈猶在。紫禁城出了一個「鬼子六」,宮廷裏的恐懼是會遺傳的——倡導民主的胡適,是蔣介石眼中的「鬼子六」;主張現代化的周恩來,是毛澤東眼中的「鬼子六」;與索羅斯基金合作辦教育、對議會民主大有興趣的趙紫陽,是晚年鄧小平眼中的「鬼子六」。香港的陳方安生,也成為土共和董建華眼中的「鬼子六」。陳方安生辭職,特區土共還要尋覓最新的「鬼子六」,捨一個人,尚有其誰?
美日聯盟,圍抗中國,在「鬼子來了」的心魔之中,在香港這個中國的後庭,親中政黨必會高喊:「鬼子六來了!」
其實恭親王之被叫做「鬼子六」,是有點抬舉了。他雖然力主保送清朝第一批小留學生留學美國,當隨行的清官打報告回京,說小留學生的思想行為愈來愈像「洋夷」的時候,恭親王也慌了,他也認為「祖宗家法」不可廢,附和慈禧下令召回留學生。「鬼子六」到底還是一個中國人。
香港自稱「國際都市」,骨子裏還是中國的一條農村。曾蔭權該做兩年半還是五年,不是法理問題,而是防制「鬼子六」的政治問題。香港就此進入了董建華之後的「新時代」了嗎?還是紫禁城的一抹斜陽,也照射着這個小小的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