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昨天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最動情的一刻就是宣布明年將全部免徵農業稅,結束幾千年的「皇糧國稅」歷史。事實上,過去兩年溫家寶着力推出減免農業稅等措施,確令九億農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農民依然很苦、農村依然很窮、農業依然很危險,只是程度稍稍紓緩),但三農問題的基本格局並沒根本改變,農民的好日子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明末清初的大儒黃宗羲研究了歷史上的田賦改革後,總結出賦稅制度的「三害」:「田土無等第之害,所稅非所出之害,積重難返之害。」此「三害」後被稱之為「黃宗羲定律」,意即:不分土地好壞,統一徵稅之害;糧食售出後以貨幣交稅,受商人剝削之害;歷代稅賦改革後,稅負一次比一次加重之害。
過去十多年的農村費稅改革確也印證此說。九十年代初實行分稅制後,中央的收入大增,地方政府的稅收大減,但政府職能有增無減,政府機構日益臃腫,而中央向地方政府回撥的稅款沒有同步增加。在此情況下,基層幹部只能把手伸進農民的錢包,巧立名目向農民索錢,自然令農民苦不堪言。
北京當然知道農民不堪稅負的問題,無論是李鵬,還是繼任的朱鎔基,都在總理任內雷厲風行推行減輕農民負擔的費稅改革,而每次改革之後,確實讓農民過上一、兩年好日子,但不久稅負又回復舊觀,甚至比改革前尤有過之。為甚麼?因為費稅改革前後的社會結構、政府體制並沒改變,官員隨意魚肉百姓的權力並沒減少,靠百姓吃飯的官員人數也沒減少。這些才是減輕農民負擔的關鍵。費稅改革初期,地方幹部在中央的巨大壓力下稍稍收斂,暫時不向農民伸手。但他們能「餓着肚子」多久呢?一、兩年後,中央壓力稍減,他們自然要農民雙倍奉還。農民負擔又怎能降下來呢?
而且,吃皇糧的人數年年增加,幹部人數從一九七九年的二百七十九萬,增至現在的四千五百多萬,官民比例已是一比二十六(即二十六個老百姓供養一個幹部),是漢代三百倍,清末的三十五倍。可想而知農民的負擔多重了。要改變這種局面,只能全面改革官僚體制,把五級政府減為三級,對農民實行國民待遇,讓他們自行組織起來。否則,農民是無法過上好日子的!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