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辭職,在他身邊的人一一離棄了他。高叫「我挺董」的人不挺了,大罵「公務員不與董先生合作」的人也不敢吭聲了,正忙盤算着怎樣向公務員首長的新貴靠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董吃董」,現在,董建華這頭陷在河裏的水牛,給河裏的食肉䱽吃得差不多了,水流出現了一股躁動,這些食肉的小動物,準備尋找下一個目標。
明朝亡在崇禎皇帝之手。內有李闖王,外有吳三桂引來的清兵,崇禎皇帝披頭散髮,責備滿朝大臣:「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把女兒長平公主的一條手臂砍下,跑上故宮後的煤山上吊「殉國」了。
崇禎承受了明朝由朱元璋開始的宿命。崇禎皇帝胸襟小,判斷錯誤,固然是亡國之君,但歷代的太監奴臣,王振、汪直、嚴嵩、劉謹,有的有生殖器,更多的卻沒生殖器,閹人亂政,侫臣禍國,這些人一點也沒有責任?
董建華先生頭一任,還有陳方安生看守大局。董陳不和,陳太退任,第二任就沒有了藉口,因為無人競「選」,也無人挑戰,高官問責班子,全是董一個人自己挑選,還有「中央」催生,為他組成一個「執政聯盟」。董建華先生拉攏了親中的政黨和工會,封官許願,二十三條、沙士瘟疫,滿朝「親信」,卻沒有一個肯替他孭黑鍋,最後還埋怨,跟了董建華,只有辱沒有榮。
為明朝的覆亡算帳,只怪崇禎一人是不公平的。明朝之爛,早在朱元璋埋下了根,萬曆十五年而成熟,到了崇禎,雖然上台還懂得誅殺一個魏忠賢,但一切都太晚了。明朝固然亡於昏君,但三百年的太監,沒有一點責任嗎?
香港「回歸」,回歸到中國政治文化的黑洞。明朝完了,即使換了清代,君臣父子的欽點制度根深蒂固,也湧現了「大阿哥」的憂鬱、傳位「于四皇子」的謎團,六七貝勒、攝政親王的陰謀燭影,以及收藏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面,「在適當時候」向全國交代的帝皇手諭。
煤山幽幽,芳草歷歷,上北京去參觀一回故宮,挑一個落日時分,站上高一點的地方,目送淒美的夕陽披灑在琉璃瓦的屋頂,三千年一夢,小小的董政權七年半棲寄小小的太平山,也就令人豁然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