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將於未來兩個月內諮詢公眾對處理廢物的意見,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認為,焚化設施並非一面倒不可行,世界的技術已達致環保要求,局方曾作評估,除去四成廢物可回收再造,本港仍需興建兩座各自每天處理量達九百公噸的大型焚化爐。 記者:謝穎詩
廖秀冬稱,本港三個策略性堆填區快將於六至十年內即告爆滿,現時部份已進行擴展工程增加處理量,但要長遠解決問題,本港需要構思一個綜合廢物處理設施,當局正擬於四至五月間諮詢公眾,現時考慮的方案包括堆肥技術、厭氧分解技術、焚化技術、以更高溫熱解廢物的氣化技術等。
她強調,當局仍未有定案,但從過去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討論上,有意見顯示焚化技術獲得支持。該局也曾就焚化爐的處理成本作計算,預計每人每月的處理成本為三十元,與現時堆填的成本每人每月逾二十元差不多。
她又稱,世界各地都有使用焚化技術處理廢物,其中尤較缺乏土地的國家如日本、歐洲最常使用,往往逾半的廢物都經焚化處理。
她承認,焚化爐的選址十分困難,因為港人都不願見到社區內設廢物處理設施,但她認為市民對焚化爐不應再抱舊有的觀念,如日本的焚化爐不但設於市中心,而且更利用焚化產生的熱能在旁邊建暖水泳池,而焚化爐亦無臭和無污染。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稱,設置焚化爐已是世界趨勢,美國洛杉磯剛宣布未來興建三座高溫焚化爐,而英國也剛公布一項研究否定焚化設施會影響健康。九十年代以前的焚化以低溫處理才產生多項環境問題,但九十年代以後聯合國及世界衞生組織已就焚化設施訂定標準,符合最新技術的焚化爐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