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五關、斬六將。」這就是北京有關挑選下一屆特首定下的最新條件。雖然董建華的任期到○七年六月,但中南海最遲明年秋天就要「欽點」出董的接班人。
林和立
先說「六將」。這是指有份參與拍板特首人選的六位高領幹部。最關鍵當然是胡溫。在二○○三年「七一」近百萬人上街倒董之後,當時垂簾聽政的軍委主席江澤民指定曾慶紅作為負責香港事務的政治局常委,而曾也擔當了七一大遊行後成立的中央香港事務協調小組的組長。但自從去年九月江交出中共軍委主席的寶座後,胡錦濤的權力不斷膨脹;在有關香港的重要決定,包括下屆特首的人選,曾都要交胡和胡在政治局的親密戰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定奪。至於實際具體的操作,包括「醞釀」最後一輪「入圍」的三、四位人選,則由兩位協調小組成員、國務委員唐家璇與港澳辦主任廖暉監工。
至於第六位操縱「特首競賽」遊戲的高幹,港人會比較陌生。他就是國家安全部部長許永躍。每一位候選人都要經過周密的「背景安全檢查」,尤其是他們的「外國關係」。記得在九六年,雖然董建華已被江總通過「政治握手」欽定為特區頭頭,但還要經過詳細的安檢才過關。據說,有關方面曾調查董與美國華盛頓一兩家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的智庫的關係,因董曾出任一所頗有影響力的智庫的海外董事。當然,董當時全家都擁有美國護照,而董家族與美國政、商界交往頻繁、這些都是安全部門人員關注的地方。
那麼「五關」又是甚麼?自「七一大遊行」後,胡主席親自訂立了下一任特首的基本條件,以避免重蹈江總誤選老董的覆轍。當然,最關鍵的一條、即香港特區負責人要聽命於中央、「忠字當頭」的標準沒有變。胡提出了所謂「三認可」的條件,即董的接班人一定要得到中央、港人與國際(主要是國際商界)的認可和接受;當然,獲得胡溫領導層的首肯與信任是最重要的。然後還有「兩個必須」:即成功的候選人必須有較高的「執政能力」。在這方面,董特首過去七年多的唯唯諾諾、議而不決、後知後覺、「和稀泥」式的管制方法大可作為他繼任人的反面教材。另外一個「必須」條件則可能是香港眾多「富豪政客」最容易滿足的:即是「經濟與政治擔保」。北京覺得,假如特首自己或家族在中國與香港有大量投資的話,此「精英」為了自己或家族的利益,不敢不為中央馬首是瞻。當然,所謂「經濟與政治擔保」不一定單單指財產,假如候選人的「政治正確性」已廣為中共高層認可,兼有政治局常委級的高幹為他「打包單」的話,此人選不必身家過億。
熱衷於加快香港民主進程的人士可能會對胡總挑選特首的「過五關」標準感到失望。因為,中央雖然表面上明令候選人一定要為港人所接受與認可,但並沒有指明何謂「獲得港人認可」:例如,是不是某人選得到工商界與「愛國愛港」人士支持便可以?或是他一定要通過某種民主程序,才算得到港人接受?了解北京政局的人都知道,胡溫對於政治改革一直抱有極審慎的態度,他們對香港的施政亦一貫標榜「穩定壓倒一切」,看不出胡總會找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黑馬」才俊去清理董伯伯的爛攤子。畢竟,雖然胡溫對董的「執政能力」十分失望,但他們的確欣賞老董唯命是從、對中央從不說不的性格。這就是為甚麼在這次人大政協兩會中,董會獲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晉升「國家領導人」的行列。
在目前傳聞炒得紛紛揚揚的特首候選人中,誰最可能順利「過五關、斬六將」?拿最「熱」的人選、唐英年與曾蔭權來看。唐司長總的條件不錯,但在胡總最關注的「執政能力」方面則有不少問號。至於曾司長,在「西九龍事件」之前給人的印象好像執政能力還可以;可是,由於他長年向英國人效忠,在「經濟政治擔保」方面可能會出問題。
至於這次欽點特首遊戲、以至小圈子「黑箱」選舉的惡劣包裝,有沒有違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原則,暫時不論。比較明顯的是,胡溫新領導層又一次以「穩定」壓倒改革、以長官意志壓倒民主程序,對中國與香港民主法治的前景又潑了一大桶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