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副教授黃家星表示,腦部若缺氧四、五分鐘,腦細胞已因缺氧死亡,造成永久殘障,有機會成為植物人,但兒童康復機會較成人為好,期望有剩餘未受損的腦細胞可以幫助其康復。
黃家星指出,兒童若因為遇溺而缺氧,腦細胞對缺氧反應尤為敏感,只要沒有氧氣供應四、五分鐘,已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永久殘障。由於腦細胞死亡後無法再修復,所以患者康復情況需要視乎其缺氧,造成多少腦細胞受損。
他又稱,一般而言,若患者對外界無反應,例如認不出人、無法自行呼吸等時間愈長,相信腦細胞受損情況較為嚴重。他解釋,即使病人對外界刺激,如「搣」或刺激其腳部,患者或有反射性反應,卻不代表是病人的腦神經反應,可能是脊髓神經一些反射而已。
他強調,不少腦缺氧病人都會出現癲癇症,病人會出現抽筋症狀。但若患者是小孩子,腦細胞受損後能康復,以及其復原程度較成人為高,若孩子仍有一些未受損的腦細胞,該些剩餘細胞可塑性也較大,盼能增加復原機會。
腦科醫生黃震遐稱,若當事人經過五十天治療,情況沒有改善,仍不能自行呼吸,需靠儀器協助,顯示控制呼吸的腦幹中樞神經受損,病情頗為嚴重。
另外,對於遇溺男童被舅父以古法搶救,專家表示,古法急救方法只適用於遇溺時間較短的人,如果未受過正式急救訓練的人士,最好別亂為他人進行急救,因為方法使用不當,可能導致遇溺者的胸骨折斷,間接加速遇溺者死亡。
而常見的古法急救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將遇溺者背起,用膊頭頂壓遇溺者的腹部,然後奔跑,令遇溺者肺內積水在擠壓及震動下嘔吐出來,這種方法對象主要體形較小的遇溺者;第二種是用手按遇溺者腹部令對方吐出喝下的水,這方法主要施用於體形較大的成年人;第三種是將遇溺者身體倒轉(倒吊)然後來回走動,以震動遇溺者腹部,讓其吐出喝下的水,這方法主要用在小童的遇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