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菜:燉湯功效強土伏苓燉鷓鴣去腫解毒

住家菜:燉湯功效強土伏苓燉鷓鴣去腫解毒

祛濕中湯
廣東人無湯不歡,不單單因為湯水對身體有應時進補的藥用價值,亦因為湯水簡單易做,只需把適合的材料一併放煲內,任其自行熬出精華便可。那麼現在初春有甚麼合時湯水呢?今天介紹大家一燉一煲兩款祛濕湯,有鮮土伏苓竹蔗茅根燉鷓鴣和赤小豆扁豆老黃瓜煲豬𦟌,兩者毫不肥膩,且十分清甜。

記者:李湘虹 攝影:林栢鈞
示範:逸東軒總廚蕭筱軒師傅
地址:九龍彌敦道380號逸東酒店B2(27101093)

許多人都被湯面厚厚一層肥油嚇怕,今次蕭師傅介紹的燉品,用鷓鴣代替老雞,就是貪其營養豐富但脂肪少兼膽固醇低,而且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比較高。鷓鴣素有「山珍」、「賽飛龍」美稱,加上體型小巧,肉質美味,最適合燉湯。且中醫指它利五臟、開脾胃、益心神等滋補作用。不過提到袪濕功效,當然首推土伏苓,能消水腫治腳氣、解毒等。茅根竹蔗有養陰生津功效,令整個湯火達致平衡作用。

豬𦟌味濃不膩

赤小豆扁豆老黃瓜煲豬𦟌的燉湯更清,蕭師傅指湯水中功效多源自藥材,但亦須加入豬𦟌這種肉類來調味,貪其富肉味但不肥膩。至於湯中的赤小豆、扁豆、老黃瓜皆利水清熱。要注意燉湯跟煲湯不同,材料要跟凍水一起落,才會令水清不燥。

鮮土伏苓竹蔗茅根燉鷓鴣
自製價:$60/4人

用咩料
鷓鴣 1隻
土伏苓 1斤
竹蔗 1條
茅根 2斤
豬𦟌 4兩
薑 2片
鹽 少許
凍水 4碗

土伏苓

是此燉湯的主要袪濕材料,性味甘、淡、平,功效袪風利濕,解毒散瘀,亦可治腳氣、浮腫、皮膚病、梅毒等。

竹蔗

是甘蔗的一種,原產於熱帶地區,是糖的主要原料。中醫認為甘蔗味甘、平,有解熱止渴,生津潤燥,助脾健胃,利尿滋養的功效。

小貼士:
1.凍水落材料,不能用熱滾水。
2.中火燉,但要保持水滾。燉的途中不能打開蓋,防走氣。
3.鹽可以不加,更能保持原味。

好易做:

1.先把所有材料洗淨。土伏苓刨皮,切件備用。把竹蔗破開成4份,備用。鷓鴣汆水,去清血水,備用。

2.另備大煲,燒水;把所有材料(除鹽外)連凍水放入燉盅內蓋好,待水滾把燉盅放入大煲,中火燉4至6小時。熄火加少許鹽即成。

赤小豆扁豆老黃瓜煲豬𦟌
自製價:$40/6人

用咩料
老黃瓜 1斤
扁豆 半両
赤小豆 半両
豬𦟌 12両
薑 2片
鹽 少許
水 9碗

黃瓜

原產於印度的喜瑪拉雅山麓,由西域引入中國,故原名胡瓜。中醫認為,黃瓜性味甘涼,有利水,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而老黃瓜的利水清熱功效更好。

扁豆

又名蛾眉豆,種子分黑、白、紅褐色三種。白扁豆能健脾化濕,對脾虛腹瀉,食欲不振等有治療作用。白扁豆不能生食,否則能引起嘔吐、腹痛、頭暈等中毒。

小貼士:
1.老黃瓜只需去瓤不用去皮,煲時要連皮一起煲。
2.煲湯時要不時看火,以防煲乾水。

好易做:

1.先把老黃瓜斬開一半去瓤,切厚件備用。

2.另備一湯煲,倒入水和薑片,燒滾水後再放入其他材料(除鹽外),待大滾後調至中火煲3至4小時,熄火加少許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