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公布,由於賣地收入理想等原因,財政狀況得以改善。在二○○四?○五財政年度的首十個月,錄得的盈餘金額為二百二十四億港元。
眼見財政狀況好轉,為免社會上產生要求政府減稅的強烈訴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在數據公布後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企圖為港人的減稅要求降溫。
該篇名為《有盈餘≠財赤問題消失》的文章並無新意,主要論點在於指出,財政狀況得以改善的原因有三:(一)發行政府債券;(二)賣地等非經常性收入增加;(三)政府控制開支得宜。政府一向認為本港存在結構性赤字,故有必要開源節流。從馬局長的文章可看到,按政府的思路,既然現在已把好開支那一關,也許是時候打開源的主意了。這正是財政司司長近日不斷提醒港人,有必要為徵收新稅種作好準備的原因。
問題是政府真的好好地把住了開支那一關嗎?數據告訴我們的是另一個故事。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份額,在回歸前幾年,均徘徊於百分之十八左右。回歸後,在一九九八?九九財政年度內,這一份額則大幅躍升至超過百分之二十一。到了二○○三?○四年度,這數字更進一步上升至百分之二十二點六。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數據。二○○二年,國內的政府開支只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一,比香港特區的還低。假若我們將國內有龐大的國防開支和過去幾年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等因素考慮在內,則本港公營部門自回歸以來過度膨脹的事實便很明顯。
無視政府開支失控的事實,政府竟然還夠膽往自家面上貼金,說甚麼財赤減少是政府控制開支得宜的謊話。政府不斷「請客」,由納稅人持續「埋單」,這是財赤的真正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