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近月發生的教學語言風波,令校方高層與學生變成對立,中大校董會昨晚開會後,通過要求中大重新諮詢學生及教職員,聽取他們的意見,但校董會相信即使推行新教學語言政策,也不會改變中大目前雙語教學現況。 記者:倪清江
中大校方早前諮詢各學系,指出若要取錄非本地生,各主修科至少要有一組以英語授課。事件引起極大迴響,有學生知悉後發動反對行動,又有人撰寫了一篇名為《哭中大》的文章以示反對。現時八間大專院校,只有中大標明授課以中文為主,其他七大都明文指定以英語為主。
在中大學生立場看來,新政策有如迫使各學系改以英語授課,影響中大的使命,也涉及校政民主問題。取錄非本地生的學系可以得到額外的學費收入,這自然造成資源分配差異。
中大學生會社會幹事胡浩堂昨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中強調,中大的使命是要將學院的知識,轉成普羅大眾都可以明瞭的知識,若改以英語授課會產生隔膜。他又稱,一些有本土特色的課程若改以英語授課,會失去特色。
中大教務長蘇基朗則在節目中表示,中大實行雙語政策一貫無變。他指出,校方有責任確保入讀中大的非本地生,不會因不諳中文而未能畢業。
各學系最遲需在明日回覆會否取錄非本地生。中大校董會昨晚花了半小時商討有關事件,校董之一的張文光說,中大早前在處理此事上「做得唔好、有溝通誤會」,所以校董會要求管理層重新諮詢學生,向他們解釋推行目的、方法及中英授課的比例。
中大校長劉遵義昨日在會上稱,新政策只是令中大以英語授課的課程增加百分之四。所以有校董質疑學生指建議會令中大變成「英文大學」的說法,也不明白學生反對的原因。